80小时求职实训营带来什么:免费教授应聘“门道” 为青年补上求职这堂课
解放日报 2024-08-27 07:31

潇洒拒绝掉一家外企的offer时,小俞想不到,这是他毕业季唯一的就业机会。

“当时就是迷之自信,总觉得可以找到更好的……”去年,他从国外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本以为“海归”身份自带光环,没想到在求职时处处碰壁,过了整整一年都没找到工作。爸妈着急,他也急了,最近听说浦东新区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开班,免费而且就在家门口,他便主动报了名,和许多处境相似的年轻人一起补上求职这堂课。

学员之中,有的是今年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的是长期失业青年。困扰他们多时的难题,经过10天80小时的短期求职能力培训,就能顺利解决吗?可以改变的究竟是什么?这些天,记者“插班”多个实训营,实地体验上海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的变化。

“门道”

你现在心情如何?记忆中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最喜欢哪项运动?得过的最高荣誉是什么?

浦东三林创享堂的会议室里,这些问题在大屏幕上逐一呈现。在职业指导专家赵宁的指导下,20多名学员在彩纸上画出答案,这便是第一课的“六维绘画自我介绍”环节。

乍一看,这个环节跟求职似乎没什么关系。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恰恰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前提。赵宁自2015年起从事职业指导,他观察到,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求职时明显信心不足,“各行各业都在内卷,导致很多能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缺乏信心”。

实训营里,一个小伙上台交流时说:“我从小到大没获得过什么荣誉。”问他比较擅长哪门科目,他回答,“也没有,就是考过一些小的证书”。赵宁反问,“这不也是荣誉吗?”

自我认知模糊,往往伴随着就业观的错位。“在求职过程中,你求的是什么?只是钱吗?除了钱以外,工作是否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面对专家的问题,学员们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有人开口:“我比较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接着,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展前景也很重要”“希望学到真本领”……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不少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

“让年轻人和年轻人在一起,让年轻人和职业指导专家在一起,让年轻人和企业HR在一起。”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党委副书记陈浩说,朋辈的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求职意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正是实训营最重要的目的。

今年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小张,在一家农业公司待了一个月就被辞退了,理由是“活干得不好”。同学安慰他,不如先在家“躺一躺”,反正也不缺钱。

“在家无聊死了,天天打游戏看电视,能有什么名堂?”他并不认同,但也承认以自己的情况,没那么容易很快找到工作。

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三林分中心主任张坚分析,“没那么容易”的背后,既有个人能力因素,也跟求职技巧不足有关。比如,在撰写简历时,许多求职者会把专业成绩、课外实践、实习经历一股脑堆上去,这在企业HR眼里就是重点不突出,缺乏吸引力。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简历其实是一份基于个人优势的商业分析报告,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商业分析报告。”赵宁说,对于缺乏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哪门专业课成绩好,而是这个人是否与岗位匹配,以及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因此,有侧重地展示个人的价值才是简历的作用。

面试亦有“门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小谢求职屡屡失败,“主要是一到面试就很紧张”。通过洋泾街道实训营的模拟面试,他在表达时明显自如了很多,更掌握了不少实用技巧。“印象最深的是要多举例,比如面试官问性格,不能只回答‘有毅力’,而是要用‘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这种实际案例来佐证,强化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认可”

近年来,上海积极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载体建设为目标,聚焦高质量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基石。去年3月,《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从地方性法规层面对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等多个单位近期还获评“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区别于传统职业介绍服务模式,以互动式教学、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的求职能力实训营,从最早针对35岁以下长期失业青年拓宽至目前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四类重点就业群体,完训后6个月跟踪就业率能达到60%以上。不仅是浦东,求职能力实训营已成为上海人社部门服务青年求职群体的拳头产品,各区在高校和社区均开设了实训营,免费帮助青年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这一模式也获得人社部认可,自2023年起在全国推广。

当然,从重塑就业观到修改简历、模拟面试,“授人以渔”固然重要,对于迫切希望摆脱困境的年轻人,“授人以鱼”也很有必要。除了就业理论课程,实训营还开设职业体验课,如西点制作、无人机操控等,组织求职者参访企业和园区,举办线下招聘活动,提供就业见习岗位,通过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促进就业。

经过这些天的培训,已经空窗一年的晓晓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在三个月里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如果没有合适的呢?”记者问她。

“那就先找一份愿意接受我的工作,先做起来再说。”晓晓给自己打气:“空窗期必须结束了。”

文/周程祎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