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警惕热门专业过热掉进“热门陷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7 14:33

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2024 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招 60 个班,接近2000人”登上热搜。据统计,太原理工大学2024年招生计划,软件工程招生1795人。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计划招生165人,合起来接近两千人。

计算机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近2000人,并非太原理工一所大学。据媒体报道,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招生规模都接近2000人。

对于一所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就招2000人,不少网友表示诧异与难以置信,但也有很多网友点赞支持,认为大学“好就业”的专业就应该多招,不要让那些就业不好的专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

从迎合考生、家长对“热门专业”的追逐看,大学扩招“热门专业”,会提高招生的吸引力,然而,扩招热门专业,很可能让大学与学生都掉进热门的陷阱之中。既让学校失去本身的办学特色,又会让热门专业的专业教育质量缺乏保障,还会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过大,在很短的时间中,就从热门变为冷门。
大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应结合本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对开设什么专业、确定专业招生规模,进行科学的论证,要杜绝盲目追逐热门、盲目扩招。

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被认为是当下的大热门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这些专业受到追捧。有一些自媒体博主也“鼎力推荐”考生和家长就选择少数热门专业。这导致一些“冷门专业”的招生颇为尴尬,有些考生和家长甚至指责大学不应开设这些专业,让不愿意被“冷门专业”录取的学生进“冷门专业”。

就此看,大学根据考生、家长的需求,开设热门专业,增加热门专业的招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如此扩招热门专业,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一,学校能保障扩招后的专业教育质量吗?如果不能保障专业教育质量,学生有某一专业的毕业证书,却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吗?其二,各校都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这会导致人才培养供给飙升,如果社会需求跟不上,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就会面临社会需求不足的就业困境。其三,每所大学应有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都举办热门专业,压缩或者淘汰所谓的冷门专业,怎么保障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学一哄而上开设热门专业、并大幅扩招,这是功利与短视的行为。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预警和预测,避免同一区域(领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做好专业布局结构宏观调控。

从近年来各高校撤并专业的具体情况看,被高校撤并最多的专业,就是几年前刚新增的“热门专业”,由于质量缺乏保障,没有办出特色,且各高校重复开设多,学生就业前景不好而被撤并。

大学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时,首先必须坚持本校的办学定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的办学定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这些高校主要为985、211院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引领社会发展,要避免把学校办为职业培训所。这类高校不适合经常调整专业,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并大幅扩招,这并非这类大学的办学之道。另一类是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这些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本科与高职高专,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要坚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开设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时,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是否有保障教育质量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课程、实验设施等),是否能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不考虑质量保障,就用“热门”概念吸引学生报考,貌似满足了考生进热门专业的需求,但却是不负责任的。

考生和家长们也要意识到,盲目追逐热门,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选择大学和专业,最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不考虑自身兴趣、能力盲目跟风。如选择计算机专业,自己却没有相关专业兴趣,也缺乏学好的能力,怎么学好这一专业?即便勉强毕业,在就业时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热门专业冷就业”,以及“冷门专业热就业”并不鲜见,原因在于,学好专业,拥有更强的综合能力,才是实现更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