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今日上映,胡玫的满足:“红楼”的青春“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14:58

由胡玫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今(16)日上映。影片也于今日同步发布由张碧晨演唱的片尾曲《枉凝眉》,柔美旋律配合忧伤古韵的吟唱,带观众一下进入到那段令人凝眉蹙额的故事之中。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每次影视化改编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这部十八年磨一剑的电影也不例外。胡玫导演表示,拍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初衷是:“如果能让年轻人回到书桌前看这部名著,感受这部文学作品带来的文化自信,我就满足了!”

微信图片_20240816143739.jpg

胡玫导演十八年磨一剑

1924年,由戏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黛玉葬花》上映,从此揭开了《红楼梦》影视化改编的序幕,到2024年刚好一百年。

为了《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胡玫导演可以说是十八年磨一剑。从2006年开始,胡玫就开始了对剧本的创作,从预想中的上中下三部,对《红楼梦》进行全景式的诠释;到拆分为上下两部,对《红楼梦》进行全新的剖析与还原;最后删繁就简,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红楼梦》进行一气呵成的讲述。而从2018年开拍,到如今正式与观众见面,又是整整六年过去。对此胡玫导演感慨:“转眼一下子十八年过去了,上千人跟着我创作,眼见着有的工作人员的孩子从出生到长成一米七多,银幕后众多人的心血付出,促使我必须要把这部影片做出来!”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幕后班底强大,编剧何燕江是胡玫的老搭档,参与过《乔家大院》《孔子》《曹操》等作品的创作;美术指导霍廷霄同样非常擅长古装历史题材,《霸王别姬》《英雄》等电影,让大家见识到了他深厚的美术功底;造型指导陈同勋的代表作包括《妖猫传》《后宫·甄嬛传》等等;视觉导演赵小丁更是张艺谋的“御用”摄影师,《英雄》《满城尽戴黄金甲》《十面埋伏》等,都是古装大片中的佼佼者。

微信图片_20240816143736.jpg

为什么要用金玉良缘做片名

作为一部7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红楼梦》包罗万象,除了诗词歌赋,还涉及饮食、医药、建筑、纺织、民俗、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价值。想要全部放在一部电影里展现出来,是一个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胡玫的选择是抽出宝黛钗的爱情主线来,“把它掰开、揉碎了讲明白,变成符合电影的叙事结构。”

胡玫大胆采用了“金玉良缘”作为电影的片名。胡玫进行了长时间地调研,发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碎片化接收信息造成的结果,是所有人都知道《红楼梦》,但真正读过书的人非常少,而这恰恰是电影最广大的受众。胡玫认为,对于所有读过《红楼梦》、受过红楼文化教育的人来说,当然知道“木石前盟”是更高尚、更自由、更美好的。但就从字面上讲,对于很多没有读过《红楼梦》的青少年来讲,看到“木石前盟”可能完全是一头雾水。

而电影名字的功效是吸引人来看电影,“木石前盟”对于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年轻观众来说是很费解的,“金玉良缘”更响亮一些、好听一点。而且从故事的内容来讲, 胡玫认为:“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觉得这个名字真是起得名副其实。因为在最后,就是封建大家族认定的金玉良缘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电影是反讽地讲,金玉良缘其实是错误的、是应该批判的。看完电影以后大家自然会理解,为什么要用金玉良缘做片名。”

微信图片_20240816144146.jpg

重新定义“青春万岁”

《红楼梦》的影视化之路,一向由成年演员来诠释小说里面的人物。对此,胡玫导演有自己的看法:“成年演员在演技方面自然更胜一筹,但其中是非常不符合原著的。宝玉刚开篇的时候14岁,黛玉也就12岁半,薛宝钗就14岁半,如果我们想要找20多岁已经成名的演员来扮演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那他们可能做不到。他们的眼神和皮肤的质感都达到了成熟度,和《红楼梦》里那些孩子们幼稚懵懂的眼神还是有区别的。那我们更希望是还原小说里的这些人物,我们要找的演员,他们不仅仅是来完成表演,更要让观众看到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因此,胡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海选,最终从几万名候选人当中选出了这个全素人的演员阵容。

而为了让他们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演员,剧组又对他们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集中培训。首先要求他们阅读原著,每个演员都通读《红楼梦》两遍以上,然后请来中戏和北电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形体和台词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胡玫自豪地说:“我们还会吸引一些社会资源,比如说刺绣专家来教女生刺绣、缝补;请书法老师过来教他们书法,每天要完成书法的作业……让他们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让他们生活其中。直到他们成为角色本身。”胡玫想要用电影让观众看到大观园里的青春,看到鲜活的生命与爱情。

微信图片_20240807142656.jpg

用现代审美重塑青春红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红楼梦》饱含的文化底蕴,对于改编者来说,是一件既开心又痛苦的事情。对此胡玫认为:“不管是美术布景,还是造型服装方面,都要达到跟《红楼梦》历史文化地位相当的要求和水准,我们是以这个为基点进行创作的。”

对此,主创团队高标准严要求,各个方面的规格都相当宏大,要求也是极度精致到位,景里的所有的道具陈设,基本上都是用了真的古董的家具,还有玉雕、缂丝、双面绣以及刺绣,包括核桃刻等等,很多都是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制作。

而在此基础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在古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对此胡玫认为,电影的定位就是要面对当代人:“我们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就是用今天的审美讲述一个传统故事,让主流观众、青年观众能够接受。如果全都还原到过去的颜色,是能做到的,但它跟今天的美感不契合。”

基于这个原因,胡玫提出了一个指令:要追寻青春红楼,在不丢失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在审美视觉上做一些创新。创新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创新,今天再拍《红楼梦》就没有意义。

胡玫对造型指导陈同勋提出要求:大胆放开,我们这次就是青春版《红楼梦》,要创新。对方问,能创新到什么程度?她回答:要有现代人的审美感。“比如明黄色古时候常人不能穿,犯忌,但王熙凤就有一身。还有王夫人服装用了灰蓝色,古代其实没有这种中间色。”胡玫说,曹雪芹笔下每个人物出场的服装都做了精心描写,她希望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把书中的美感用画面记录下来,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审美。

微信图片_20240719111801.jpg

贾坑林财,红学家看到但没说透的“阴谋与爱情”

电影制作完成之后,胡玫曾请著名文学家王蒙先生提前观影。王蒙高度评价电影,对导演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贾吞林财’的明面描写是一个突破,这倒是一个创新。”

所谓“贾坑林财”,也就是围绕林黛玉父亲去世后跟随贾琏进京,林家的家产也一并流入贾府这条线索进行解读。事实上,“贾坑林财”并不是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原创的剧情,早在《红楼梦》面世之初,跟曹雪芹同时代的清代读者,就已经提出这一观点。200多年过去,几代红学家发掘了很多细节,这一学术观点也在不断完善与丰富,而导演则大胆地把它作为明线,让观众得以看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红楼世界。

胡玫认为,原著中没有写明林家的家产到哪里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宁荣两府,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没有钱,建省亲别墅的一大笔开支从哪来?原著的留白给了这种解读合理性,也符合现代流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于是,电影把“贾吞林财”作为阴谋的一条线。贾家把林家的财产都吞噬了,贪没林如海家产修建大观园,为了维护他们的地位,又设掉包计让贾宝玉迎娶宝钗,逼死黛玉,展现出封建大家族邪恶、阴险的一面。

对于这种大胆的尝试,胡玫认为:“电影的最基础要求,是要有戏剧化的情节、戏剧冲突越激烈,电影就越好看。一部电影做不到展现《红楼梦》全貌,那么就要尽量展现戏剧冲突。”而这种极具挑战的改编,能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正是电影之外的又一大悬念。

服化道倾力打磨塑造红楼人物百态

在《红楼梦》的诸多改编里,有几座绕不过去的经典。对此胡玫认为,不管是越剧版的《红楼梦》、王扶林的87剧版《红楼梦》,还是谢铁骊的89影版《红楼梦》,都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而此次改编《红楼梦》,其目的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红楼梦》。

带着这样的初心,胡玫力图以大格式大视野,结合现代电影技术,对《红楼梦》进行全新地演绎。“我们要打破《红楼梦》仅仅是一个庭院里面的故事的这样一种格局,不要局限在园林里面,我们的场景在整体的设计上和建造规模上,都超越了以往的建设的规格。无论从体量上,从高度上,包括从材质上,都是做了最好的配置。”比如元妃省亲一场戏,她启用了五六百人的团队,加上上千的灯光,形成了华贵而又磅礴的大气势,这种大场面,在以往的《红楼梦》中是见不到的。除此之外,她使用了大量的航拍、俯拍,还包括了特效技术的使用,对太虚幻境的塑造等等,让古典之美在大银幕焕发新光彩。

比如黛玉葬花的名场面,胡玫就不拘泥于以往的拍摄手法,而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段,她派出一支小分队,在西藏林芝用无人机拍摄了一段俯瞰桃花的影像。从而获得了一个看桃花的“上帝视角”:“我感觉一下子打开了一扇门,镜头的升起、飞翔、推进,就像《葬花吟》这首诗,漫山遍野的桃花在泣血、滴血……更厉害的是美术团队在后面设计了远远的雪山,让人回想起片头宝玉雪中出家,这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暗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