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进击“自动驾驶第一城”:从Robotaxi突围到规模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8-03 17:20

拿到光谷颁发的首张L3智能网联测试牌照后,极越CEO夏一平在7月20日坐进公司研发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极越01里,于武汉东湖高新区进行了一次智能驾驶的直播。“迎战特斯拉FSD,国产品牌一定不会输。”夏一平信心满满。

极越2023年1月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互联网产品与工程等研发工作。不只是极越,目前,武汉已聚集东风悦享、亿咖通、芯擎科技、华砺智行、东软睿驰、黑芝麻智能、光庭信息、海微科技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产业链、政策环境、人才、成本等多重优势推动武汉自动驾驶行业迈向商业化、规模化落地,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为代表的应用场景先行突围,成为焦点。

与此同时,武汉也在发力抢抓行业新趋势。据7月3日工信部消息,武汉正式入选全国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之一。在此之前,武汉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已获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170亿元。这一金额在目前布局“车路云一体化”的城市中位居前列。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武汉在测试道路开放里程、车辆投入数量以及配套技术和产品上已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布局“车路云一体化”,也将吸引全球相关产业链头部企业、武汉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到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中来,助推武汉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第一城”目标。

底气何在

武汉并不是自动驾驶起步最早的城市,但却成为了国内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

2019年9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于武汉经开区揭牌,成为国内第六、中部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也是全球最早颁发自动驾驶商用牌照的示范区。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末,武汉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覆盖武汉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期,上海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总里程约2000公里,广州为1623.5公里、北京为1143公里、深圳为331.26公里。

武汉为何发力自动驾驶?事实上,坐拥“中国车谷”和“中国光谷”的武汉,一直都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工业集聚区,仅武汉经开区就云集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和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当前,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崛起,武汉从汽车工业基础中转换赛道、抢占新风口,是传统优势延续下的应有之义。

武汉也拥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自动驾驶行业的多重基础。在企业方面,目前,华为、百度、路特斯、科大讯飞、东软等头部企业已在汉设立研发中心,而华砺智行、极目智能、环宇智行等本土优势企业也在不断迭代。

2022年,集度在武汉先后设立研发中心总部和销售总部。在2023年10月,集度研发的全球首台AI汽车机器人极越01正式上市,成为了中国唯一、全球唯二采用纯视觉技术的智能汽车。今年3月8日,极越获颁中国光谷首张L3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可在指定区域开展有条件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

极越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武汉研发总部主要聚焦于整车CAE仿真测试、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开发、高阶智能驾驶道路测试、智舱智驾大模型等智能网联技术研发项目。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和研发经验,也具备优秀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而极越研发总部所在的武汉东湖高新区近年来大力推动“光车联动”,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我们将继续推动与武汉和中国光谷的全方位合作,构建更有韧性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生态。同时持续提升智能驾驶研发的创新力和硬实力,助力武汉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以及示范应用的落地。”上述极越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只是整车企业。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等行业作为技术底座,为其提供配套和支撑。2023年,武汉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达3023.8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连续2年居全国14座软件名城之首。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便是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企业,2017年,东软睿驰正式布局武汉。“东软睿驰成立后,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从落地便利性和能够量产交付速度等方面考虑,我们在武汉设立了南方研发基地,发挥武汉产业政策、产业生态集群、人才储备等优势,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东软睿驰副总裁刘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1年,东软睿驰在武汉经开区投资建设东软睿驰南方基地,并成立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武汉)有限公司,推进汽车基础软件产品、智能驾驶、车云一体等业务布局,同时开拓华南和西南区域市场的业务落地。

刘威认为,自动驾驶以汽车为载体,同时涉及算法、半导体、芯片、高精度定位等众多相关技术和产业配套,武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较为齐全,是其优势之一。不仅如此,武汉自动驾驶布局较早,产业政策相对宽松友好,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在国内实现了创新突破。此外,武汉也是众多头部车企的核心承载地,这也为自动驾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东软睿驰在武汉的发展驶入快车道,过去两年营收增长了近4倍,以基础软件、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产品持续量产落地。同时,落户武汉以来,东软睿驰与岚图汽车等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助力岚图汽车在智能驾驶及SOA架构等方面的功能研发。

“目前,东软睿驰在武汉的车载硬件生产基地已进入投产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聚焦自动驾驶和电动化产品的生产配套。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深化与武汉高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持续扩大商业范围,通过武汉的区位优势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等更多区域。”刘威表示。

剑指“自动驾驶第一城”

多重基础优势下,武汉开启了迈向自动驾驶商业化、规模化落地的征途,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成为其先行突围的代表性应用,在近期成为了公众视野的焦点。这也加速了武汉迈向“自动驾驶第一城”的进程。

武汉距离真正实现“自动驾驶第一城”的目标还有多远?每一个突破性新技术新产业的商业化落地,都需要跨越成本的门槛,自动驾驶的成本包括研发和测试成本、车辆成本、系统运行成本、运营成本等多个方面。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师广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武汉较早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为企业和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了较好的测试环境。武汉市丰富的高校和人才资源吸引了不少智能驾驶企业在汉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同时,武汉拥有相对完备的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供应链,这些因素为自动驾驶的研发与配套提供了便利,也为武汉带来了各个方面的成本优势。

工信部赛迪顾问《202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指数(城市篇)》报告显示,沪京深穗渝居前五,武汉排第六。报告中衡量了各地政府支持力、产业支撑力、企业实力、科技创新、发展潜力等指标。

于武汉而言,政府支持、产业支撑、科技创新均不是问题,但在企业实力方面,武汉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仍然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武汉需要培育更多优质中小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提升产业竞争力。当自动驾驶领域涌现更多的行业龙头,武汉‘自动驾驶第一城’的位置才能坐得更稳。”师广有分析。

6月19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上,武汉市经信局汽车产业处处长洪云飞认为,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已在武汉市确立了国内领先的地位。因此,武汉在发展智能网联、树立“中国自动驾驶第一城”的目标上要保持定力。要聚焦动力电池方向,目前已有企业制造出了半固态电池,如果固态电池大量上市,结合超级快充技术,汽车充电时长可由目前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不断进阶升级,以“车路云一体化”为代表的新趋势成为全国各地竞逐的重要方向。目前,北京、深圳、福州等地均在不断更新“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新进展。6月14日,湖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武汉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已获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170亿元。这一金额在目前布局“车路云一体化”的城市中位居前列。

在刘威看来,过去几年里,武汉在车路云设施、配套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以及立项等方面力度较大。经过多次扩容后,武汉开放测试道路已经覆盖市内多个行政区域,为获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师广有表示,目前,武汉已大手笔布局“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在积极推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等相关立法工作,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拓展更多商业场景,推动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武汉建设“自动驾驶第一城”保驾护航。

“或许不久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无人摆渡车、无人清扫车、无人售卖车、无人配送车出现在武汉的园区、景区、公园,自动驾驶应用会更深入地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师广有表示。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