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张元济的金钱观
天天精彩
2024-07-29
+ 关注

◎王建辉

张元济是晚清民国的大出版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巨大。在对待金钱方面他也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公私分明,懂得舍弃

张元济有一句话:“鄙人于丙午复职以后,始终未入宦途——若欲得钱,则取不义之财孰有如做官之便者。”(《张元济启事》,《民立报》辛亥年十月十八日广告)金钱是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但张元济有两条原则,一是公私分明,二是懂得舍弃,一些本应得可得的收入他都不接受。

有几件事情可以作为张元济金钱观的典型事例。

其一,张元济五十过后,曾有一年左右时间,身体不适,精力不济,影响正常上班,但他还是坚持上班,并提出不支全薪减为半薪。发半薪于理无据,董事会决定照常发放,张元济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拿。财务部门只好将这笔钱作为专户存储。到1926年商务清理这笔钱,本息计5000多元,退还张元济,张不接受。几经推让后,张元济捐出此款,为商务印书馆所有职工建立子女教育基金,以培养低薪职工子女享受高等教育。这项基金虽然数量不太大,但这正合了他早年《答友人问学堂书》中的主张,“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无不在教育之列也”。而且张元济一直关心此项基金,直到20年后的1946年,张元济又将《涵芬楼烬余书录》的稿酬捐入此项基金。

其二,1924年前后是商务印书馆营业鼎盛的时期,资金充足,董事会研究决定在南京路最佳地段买地建屋,并委托张元济办理此事,不久后签订合同。不料,高凤池因为自己的投资提议未能获董事会认可,于翌日反悔,坚持反对意见。如若毁约,商务要赔付高额罚金,无奈之下张元济动用私人关系,请南浔大富翁张澹如买下此地块,以免罚金。又不料三个月后地价暴涨,张澹如购买的地块可净盈利45万元。张澹如建议和张元济合伙经营,说此事已与商务印书馆无关。张元济未允,认为无论如何,自己代表商务签约,而非个人行为,如果利用机会去赚钱,便是假公济私,变相贪污。张元济之子张树年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父亲在公司工作了数十年,一向公私分明,划清界限,操守清廉,这也是他为人之道的一条重要原则。”

其三,上世纪30年代,处于退休状态的张元济仍一心投入为商务的古籍校印,且不取分文报酬。1935年6月18日,商务几位高层领导人王云五、李拔、夏鹏联名致函张元济,略谓:“近年公司印行《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正续各编,全赖我公一手主持,劳苦功高,远非公司在职同人所及。而纯任义务不下十年,尤为全体同人所敬佩不已。”决定从该年起每年致送酬金4000元,并呈送半年酬金2000元支票一张。张元济予以退回。抗战爆发后,张家生活陷于窘境,商务同人王云五知情后决定每月送200元作为生活费。张元济在1938年3月2日复信力拒:“承示以后每月接济我二百元,此则弟当心领。目前家用尚可支持,千万不必惠寄。弟对于公司不敢有所陈请,此公私之界限,极宜分明。”

崇尚俭朴,厌恶浪费

张元济秉承母亲谢氏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生活条件虽较为优渥,却十分节俭,崇尚俭朴,内心更厌恶浪费。他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家中无豪华陈设,家里的饭菜也并不讲究,人们常以他一生惯于使用旧信封及小纸片写字写信来说明他的节俭。他的夫人逝世,丧事一切从简。

他有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节俭观:当用时,虽“费万金固无伤于俭德,否则即糜一文亦是”。他更经常教育晚辈勤俭节约,张元济的孙女回忆说:“勤俭持家之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节俭是一种良好的人生与生活态度,张元济可说得是一位楷模。

张元济印章

热心捐款,乐于助人

张元济外表严肃内心仁厚,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更乐于助人。1916年梁启超离开天津去广西反袁世凯,途经上海,张元济往访,就表示“君此行未知如何,断难再顾及家计,如有缓急,自当相助”。

他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更有许多实际的行动。1923年他为丁文江创设古物研究所捐 500元。1925年为罗家伦出国留学捐1500元。同年上海发生总罢工工潮 ,参与罢工的商务编辑们创办了《公理日报》,张元济、高梦旦等向该报各资助100元。1926年为馆内子女教育基金捐5000元。1932年商务印书馆毁于日军炮火,向复兴东方图书馆捐款10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捐款。1937年上海抗战,张元济在家境日见窘迫的情况下,取家中所有银器具合白银62两兑成现金,捐款前钱为用,又付200元购衣物捐给士兵。此外,商务同仁的救助以及各种灾害慈善捐助,他都乐于参加。1923年乐志华案,张元济出资治疗,出资请律师。商务最好的石印制版工徐震冰不幸瘫痪,无钱治病,张元济也出钱为其治疗。

对于家族和故乡,张元济也情谊深长。对于家族事务,张元济很热心,印族谱共集资银元483元,张元济捐100元;建宗祠除捐资并子弟教育费外,还捐赠图书812种2926册供族人阅览;建合族公墓则出资建筑。对于故乡海盐,张元济桑梓情深,将祖屋捐给当地作校舍。

宋兵先生曾整理《张元济先生历年个人捐款一览》,称据《张元济年谱长编》记载,张元济自1917年5月至1948年2月,31年时间里,共计个人捐款39次(另有1次为便条中记录,总计为40次),涉及教育机构、医疗、慈善会、爱国运动、同人子女教育基金、赈灾、援助受辱同胞、支援抗战前线等等不一而足。这40次捐款,均为个人钱款捐赠。宋兵还简略提到,张元济以上捐赠不包括不动产捐赠,如捐赠张氏祖宅于海盐县立初级中学、捐赠庐山旧居等,也不包括文献捐赠。他有一个结论:“在张元济研究数以百万的文字资料中,还隐藏着另一个‘头衔’——慈善家。”这句话说得很好。宋兵先生的统计所依据的只是一种资料即年谱,年谱未能统计在内的,比如“一.二八”后为复兴商务,张元济捐过10000元,这是张元济最大的一笔捐款。1916年孙中山派钮永健向张元济筹款资助二次革命,张以夏瑞芳之死为鉴用个人名义捐出5000元。

当然,张元济也曾拒绝过好几次募捐,一是“陈重远来募孔教捐,余婉拒之”,二是东陵盗墓案发生,他的姑丈孙宝琦发起重修东陵募捐中,三是一批名流为蒋介石鄂豫皖“剿匪”发起的募捐。

从这些捐与不捐,可以看出张元济的宅心仁厚与是非分明。

【作者附识】本文是从《张元济的经济状况》一文中节选的。我的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对张元济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现从中摘出最后的一节以飨读者。

供图/王建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