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都文化遗产绽放更加璀璨光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07:09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北京充分考虑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进而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为世界古城保护提供了“北京实践”。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走过7个多世纪的北京中轴线,历经12载不懈申遗路,终于能更加自信地向世界铺展开其壮美的画卷。“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向世界贡献的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不仅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更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永定门、正阳门到天安门,从故宫、景山、万宁桥到钟鼓楼,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从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实施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中轴线重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列入规划重点;从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工作,到2022年10月,经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同意,“北京中轴线”确定为我国2024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精雕细琢申遗文本,确定15个遗产构成要素整体申遗的工作路径,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从先农坛腾退,到恢复天坛完整性;从严重影响风貌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层,到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从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焕然一新,到元代遗存万宁桥拆除负重管道管线并获得限重、限行保护……一幅开阔有序的空间画卷徐徐铺开,最终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北京充分考虑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进而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为世界古城保护提供了“北京实践”。当正阳门文物建筑与雨燕和谐共存、当北京中轴线上20条景观视廊通达有序,北京人的乡愁记忆随着古都焕新而愈发浓烈,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

北京将把申遗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