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增至37个!“China Travel”还需怎样的配套政策?
央视新闻 2024-07-17 08:59

7月1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对144小时免签政策再次进行扩容调整,144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口岸增至37个。

除此之外,还调整了哪些内容?这样的调整背后,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又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发力的同时,如何持续不断地提升服务,更好地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新闻1+1》连线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司长毛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解读相关问题。

为什么此次调整选择河南和云南?

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司长 毛旭:我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实施,这次扩大在河南和云南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①河南和云南两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文化底蕴也比较厚重,外国人前往这两个地方的旅游需求也比较旺盛。在两地实施过境免签政策,能够很好吸引更多外国朋友来华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领略广袤大地的美景美食。

②便利的对外开放政策,需要相应的管理和服务配套措施来保障,两个省大力推进外国人在华旅游、支付、住宿、交通等的便利度,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实施条件。

③在前期,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比较强,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东中部省份。河南省是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也是我国中部交通枢纽。云南省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两省实施此项政策有助于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对外开放大局。

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将怎样改进优化过境免签政策?

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司长 毛旭: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改进优化过境免签政策,积极研究统一过境免签时间,将目前还在四个地方实施的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统一为144小时。

增加实施的口岸,扩大停留的范围,新增适用国家等工作,并会同外交部与更多国家互免签证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同时,我们也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外国人在华便利度,以务实的政策和真诚的态度,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华,感受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更具烟火气的中国,共同体验中国的发展,共同感受中国之美。

云南和河南新增3个适用口岸,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发展一个地方的入境旅游,与它的签证政策、航班密度、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旅游接待的品质都密切相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游客往来方便不方便。

河南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受制于航班密度和签证方面的影响,导致一些地方发展入境旅游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我们对云南和河南新增了三个口岸,对这些地方的入境旅游发展将起到信心提振的作用,从而让更多外国游客有一种预期,我来到了中国会很方便,包括到河南我会很方便。那么对国外的航空公司,他们也会有一个预期,游客多了是不是就可以加密航班,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的效益。

我觉得总体上讲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

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旅游,还需怎样的配套政策?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①加强对外旅游宣传推广,积极向目的地市场去说明中国有这么一个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并不是必然就会自动触达终端旅游者,我们可能还需要跟旅行商、跟海外旅游平台加强合作,把好的政策宣传好。

②要尽快推出一些短期的、本区域内的旅游线路。比如外国游客到了河南新郑,想去少林寺去看一看,或者想去河南的主题公园度假区,怎么去?坐什么车去?谁能陪我去?总之,要把当地的旅游产品设计好,有一天的,有两天的,有三天的。

③游客入境以后,很多地方不是自己就能过去的,导游,特别是小语种导游能不能跟得上去,就变得非常重要。

④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要跟上,有很多过境免签的游客不是跟着旅行团来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强面向散客市场,满足临时决定在当地逗留的需要,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线路的研发等。

China Travel火爆国外!还期待怎样的变化调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首先要向外国游客开放更多的空间和场所,在外国博主拍摄的体验视频中,很多都是跟我们的餐饮美食、市井市容有关,但我希望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能去看看博物馆、美术馆,看看戏剧、舞蹈演出,也能了解中国这些有文化底蕴的场所。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公共部门能向海外游客开放。我们到海外旅游,有时候会走进一个政府场所参观旁听,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公共场所,包括政府部门,甚至一些民间调解的场所可以开放,民间调解的机制他们也很感兴趣的,比如说我们的枫桥经验。

我想,我们面向海外去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这些方面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建构一个立体、全面、当代的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海外游客来帮助我们讲述中国的故事,我们也需要主动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我觉得这两者缺一不可,自述与他述,都是构建一个国家旅游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

编辑/张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