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资深植保无人机“飞手”之一 大姐用无人机守护稻田 大学生都来找她学技术
成都商报 2024-07-08 18:33

“大姐!飞吧!”稻田里传来一声呼喊。

话音刚落,一架满载农药的八轴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七八米高的空中扭了扭身子,径直朝稻田深处飞去。田坎上,操作遥控终端的,是一位身穿印花女装的大姐——钟艳萍,今年47岁,成都大邑最资深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之一。

“我从来都没炸过机!”她神采奕奕地说。

除了无人机,她创办的燕萍农耕家庭农场还深度使用了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她因此声名远扬,一些大学生慕名来农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近日,记者走进燕萍农耕家庭农场,一睹这位农村大姐如何用高科技与害虫“搏斗”。

当地最早的“飞手”玩转各种农机设备

7月4日清晨,成都市大邑县三岔镇,一群麻雀飞到燕萍农耕家庭农场,时而停留在收割机上,时而飞到屋檐下。待仓库门一打开,麻雀们一拥而上,飞到菜籽堆里,蹦蹦跳跳啄了起来。

“不赶一下么?”记者问。钟艳萍将一台大型植保无人机抬上三轮车货箱,答道:“不用赶,它们吃不了多少。”

真正对庄稼构成严重威胁的是害虫。夏季,螟虫猖獗,它们会钻进水稻茎秆内,或者藏匿于叶片之中,破坏水稻的正常生长,危害极大,人称“水稻杀手”。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农户颗粒无收的糟糕局面。

而今,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高效洒药,那种糟糕局面在天府粮仓已越来越难出现了。

钟艳萍把三轮车开到田坎边,将植保无人机抬到地上,灌进乳白色的药液,展开桨叶,取出操控终端。她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一块石碑上刻着“创天府粮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几行大字。

“大姐!飞吧!”话音刚落,那架满载农药的八轴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约七八米的空中扭了扭身子,径直朝稻田深处飞去。桨叶卷起风浪,药液喷出,洒在随风摆动的稻叶上。

即使村里人对植保无人机早已见惯不怪,但每当植保无人机腾起,依然会有不少村民来围观。“她是这边最早的‘飞手’,好厉害哦!”村民告诉记者。钟艳萍神采奕奕地说:“我的技术还行吧,从来都没炸过机。”

钟艳萍学飞无人机的历史,甚至要追溯至孩童时期。“我是坐在拖拉机上长大的,从小就喜欢机械。”钟艳萍说,其父亲是拖拉机手,父亲开过的很多型号的拖拉机,她都开过。这种“机械感”陪伴她长大,让她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在考植保无人机操作证时,她一次就考过了。

用科技赋能农业 大学生前来学习

2015年,通过土地流转,钟艳萍得到2000余亩土地使用权,横跨大邑县安仁、王泗、新场三个镇,主要耕种水稻、小麦、油菜等庄稼。但是找不到人来种地。“那时候种地基本上靠人工,但农村老龄化严重,做不了那么多活儿,年轻人都去城里了。”钟艳萍说,“我就琢磨怎么减轻人力负担。”

2016年,钟艳萍赴外地购买了4台红色的植保无人机。彼时,当钟艳萍操作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时,村民们既感到稀奇又非常疑惑:这个无人机这么小,能喷药吗?

然而植保无人机的效果惊呆了众人:人工打药,一天大概能打5亩地,但无人机一天轻松打两三百亩。

如今,那4台红色植保无人机长久停靠在燕萍农耕家庭农场的二楼,成为藏品。钟艳萍始终在迭代自己的设备。一楼的仓库里,3台更大型的植保无人机一字排开,分别能载重10升、20升、60升水,购置于2018年,至今都可以播种、施肥、打药。

除了无人机,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也时时保障着农场的环境质量,通过一部手机,钟艳萍就能掌控一切:“1个摄像头管500亩地,土壤检测仪还能看PH值。”

用科技赋能,深耕现代农业,“钟艳萍”这个名字也因此声名远扬。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和一些农业培训学校的学生纷纷慕名来到她的农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已经来了十几二十批学生,每次五六十人。”钟艳萍说,她和大学老师一起站在田间地头,解答学生们的提问,向他们演示如何操作植保无人机。

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5月,钟艳萍被认定为成都市“2024年‘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

文/王拓

摄影/王勤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