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单广告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9 07:30

“扫码抽水杯”“扫码领雨伞”“先别拆,领20元红包”……在快递包裹外张贴的快递单上,类似的“福利”信息时有所见。然而,扫码后领奖时层层跳转的页面背后却暗藏套路,充值话费可能变成无法立即使用的话费券,还需要下载某APP才能使用;抽到白酒,还得付几百块钱运费……

前不久,安徽省消保委开展一项关于快递面单广告真实性的调查,近半数消费者表示此类广告存在宣传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广告文字涉及抽奖,而扫进去可能是其他APP、理财产品的推送。这一调查结果,是眼下快递单广告乱象的一个缩影。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广告。由于是正规快递公司的快递单,加之广告语颇具诱惑力,不少消费者欣然扫码。然而,这些广告只是美丽的陷阱——要么是变相推广“流氓软件”,自动下载一堆无用的APP;要么是骗取消费者的钱财,扫码支付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快递单广告乱象背后,存在一系列违法之处。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在快递包裹上张贴“小广告”,点对点投递给消费者商业性信息,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隐私权。其次,《广告法》第十四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一些快递单广告却标榜为“福利”,宣称“扫码即领”,有意无意掩盖广告属性,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此外,一些快递单广告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要求,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应当真实准确,清晰醒目标示活动信息,不得利用虚假商业信息、虚构交易或者评价等方式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或者相关人群。但快递单广告俨然成为虚假宣传的重灾区:诸如“扫码领雨伞”的广告语,让人感觉轻松可得,但实际上雨伞只有两三份,中奖概率低至十万分之一;而所谓的“充值抵话费”,实际上只是得到一堆话费抵扣券,且设定有苛刻的限制条件。

一定程度上讲,快递单广告处于监管盲区,是其乱象丛生的症结所在。从表面上看,快递包裹涉及电商平台、卖家和快递公司,但这三方都不是快递单广告的投放者。真正的推手,往往是隐藏在幕后提供打单服务的系统商,以及售卖空白快递单的商家。这样一来,即使有消费者进行投诉,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有明面上的快递公司和商家之间相互推诿、做挡箭牌,暗地里的系统商也可能毫发无损。

据业内人士介绍,快递单上的二维码,扫码率平均在千分之三。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320.7亿件。以此推算,即便贴有广告的快递单在总量中占比不大,但快递单广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是相当惊人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厘清快递单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审核义务。对于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制作和发布的,依法予以没收广告费用、并处罚款;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快递单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还要承担连带责任。

只有严格夯实法律责任,才能督促相关企业强化责任意识,不做虚假广告的帮凶,从源头确保快递单广告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文/张淳艺

漫画/陶小莫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