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蔡澜:天天过节 日日吃粽
北京文学 2024-06-10 21:00

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后来定居香港。中国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2023年3月27日,获澳门科技大学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天天过节日日吃粽

蔡澜

作为香港人,天天都能吃到粽子,只要你到粥面店,都有裹蒸粽出售,制法大概是从著名的肇庆蒸粽而来,但已没那么讲究,包的馅只有猪肉。正宗肇庆蒸粽的馅料有五香粉猪腩肉、咸蛋黄、虾米、栗子、蚝豉、香肠和腊鸭。蒸的时间规定用大锅,蒸十分钟。

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现,有的不在味觉上下功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谓珍宝粽的出现,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来;还有人想打破世界纪录,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会好吃呢?蒸它三百六十五天也不透。

包粽的材料,最初用竹筒,这种做法还流传到缅甸一带,把糯米塞入竹筒中烧烤出来,没有馅的居多。你如果想尝试一下,可在九龙城的泰国杂货店买到。

用竹叶、芦苇叶,也有芭蕉叶和莲叶包的。奇异品种在台湾嘉义,有种叫山猪耳的,生长在峭壁上,它比竹叶更厚更韧,又有一股幽香,是包粽子的最好材料。

广东中山生长的芦兜,村中儿童斗的金丝猫蜘蛛,最爱藏于它的叶片中;用芦兜来包粽子,据说可持久不坏。说到中山,所制碱水最佳,把稻草、勒树和一种叫苏木的心烧成灰,水浸后就成碱水,它炮制的碱水粽不用冰箱,放它一个月来吃也不要紧。

当今的碱水粽,就是放弃竹筒,以竹叶来包的原始形态和味道,用的泰米又叫大黄米,古时候叫黏黍,包出来的东西称之为角黍。

湖北西部城镇秭归为屈原的老家,至今还用最传统的方法包粽,但黍米已被糯米代替,制法为:芦苇叶用沸水烫软,裹时每次用三张叶,置左手掌中,撑开,下面两片重叠,上面一片在两张叶交缝处压实,左右相折卷成三角圆锥形,放糯米与红枣一个,压实卷包成菱形粽子,用芦苇扎紧,大火焖煮即成。

古时一般老百姓都穷,没肉吃,也没糖,甜味出自那粒红枣,山东名点之一叫黄米红枣粽,到现在还用黄米。用糯米包粽,始于唐代。

台湾有种粿粽,则将糯米舀成黏膏,再把瘦肉拆成丝,用糖炒过来包的,味道相当不错。经济起飞后,许多著名的台南担仔面店纷纷推出豪华粽子,馅中有鲍鱼、江瑶柱、生蚝、海参鱼翅等等,以本伤人。吃一两个还可以,多了生腻,当然比不上老百姓最爱的烧肉粽,基本上它只包肥猪肉,但用五香粉腌过,香料味极重,这也是由福建泉州传来的小食。至于台南的吉仔肉粽,馅中百味杂陈,也许是肇庆粽传过去的吧?

粽子的形状当今只剩下三角形和长形罢了,从前有菱粽、丸子粽、百索粽和牛角形的角黍,都已淘汰掉了。香港人把附近地区叫为南方,珠江三角洲以上的都是北方,大致三角形的叫为南方粽,枕头或长方形的都是北方粽。

代表北方粽的有嘉兴粽子,从上海登沪杭甬公路,途中休息站中有卖嘉兴粽,买一个来试试;打开粽叶果然香味扑鼻,馅只有肥猪肉一块,但已蒸得融化进糯米中,好吃自然有它的道理。

嘉兴五芳斋已有上百年历史,在糯米中按次加糖、盐、红酱油拌匀。将猪腿肉去皮,横切成肥瘦兼有的长方条,加调味料反复搓擦,包成长方形,用水草捆扎六圈,再将草绳头尾并在一起,转三转塞入草圈内。水草绕得紧紧地,但不能扎死,不能打结。大火煮一小时,停火后焖,吃时草绳容易解开才是真功夫。

粽子无论怎么变化,有三种基本材料:米、叶和绳。最早的记载有五色线绳,除了草绳,现在有人用棉绳,但是到塑料绳也派上用场时,那颗粽,不吃也罢。

至于湖州的褚小昌老店的猪油豆沙粽,不太甜也不腻口,尤其是粽子包扎的松紧,恰到好处,糯软不糜,靠近豆沙的不夹生,靠近粽叶不沾滞。

一般上粽子不是甜就是咸,唯一变化是潮州的,它一半咸,有肥猪肉和栗子等;一半甜,是豆沙,汕头妈祖宫的粽子最著名。

粽子一下子就吃饱了,停不下的人过后一定很辛苦,喜欢的话可以分开进食,把剩下的切片,再煎炸出来吃。或者再用小叶包之。要找迷你粽,泰国人手工细,他们包得一串串,每颗只有葡萄般大。粽子加工,叫为粽再蒸,是清代名点之一。

香港九龙城的新三阳南货店,包的粽子最好吃,最豪华的粽是很大只,包鲜肉、蛋黄和金华火腿,要卖到上百块。住在香港很好运,天天过节,日日吃粽,在这里做傻瓜也幸福。

(节选自蔡澜《吃粽子的旅程》)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