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地成旅游胜地,不只是让游客“乐享考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0 07:40

一手拿着洛阳铲,轻轻地刮土切土;一手使用毛刷,小心翼翼地刷掉文物上的浮土……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体验区,游客们过了一把考古瘾。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亲历古迹、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渐成文旅新趋势。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55家公园接待游客总量超过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从高冷走向大众,考古正在褪去神秘面纱,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基于文物安全等因素考虑,以往发掘中的考古遗址“门禁森严”、神秘莫测。最近几年,一些考古活动被搬上“云端”直播,让网友参与“云考古”,但离公众的期待仍较远。如今,考古大门逐渐敞开,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机会到考古工地去看一看、试一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公众考古。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现场,不仅有科普、参观、体验等环节,散落在草坪的帐篷、招揽观众打卡的摊位、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更是将考古工地变成度假胜地。

考古工地“潮”成旅游胜地,有助于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长期以来,不少人有个疑问: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考古吗?他们认为花费大量财政资金考古是不必要的浪费。而考古旅游,与纯粹的说教截然不同,带给游客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能使他们认识到考古的意义和价值:一处处璀璨的考古遗址,讲述着中华文明起源,揭示出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灿烂成就,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那一处处文物,宛如在历史长卷中钉下的一枚枚坐标,指引着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未来。

考古旅游能让更多游客了解到真正的文物,从而更加热爱、珍惜文物,并立志保护珍贵文物。近年来,“博物馆热”在我国不断升温。不过,去博物馆观赏文物基本是走马观花,一些文物还是复制品,甚至出现纯复制品的展览,让一些真正的“文物发烧友”有种“意难平”之憾,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大打折扣。而考古旅游既有专家现场讲解,又可目睹文物出土过程,甚至还能亲身体验考古发掘,这才叫真正的沉浸式体验。用一位游客的话来说,“来到这里,就像从现代穿越进了历史,对文物的敬畏油然而生”。

考古旅游还有助于拉近考古人与公众的距离,体会到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改变人们对考古职业的固有偏见,从长远看,也有助于培养专业考古力量。长期以来,考古职业“养在深闺人未识”,考古工作“高高在上”,考古人员“自娱自乐”,其结果是,考古专业人才长期缺乏,边疆地区、基层考古人才尤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打通专业考古与公众参与考古之间的壁垒,搭建考古学家与公众合作的桥梁,让有兴趣的游客、志愿者参与考古,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考古兴趣,对考古职业予以充分理解支持,这有助于推动专业人才培养。

文博工作者既承担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等工作,也肩负着社会传播、让大众共享考古成果的责任。期待更多考古工地对公众开放,让更多人有机会实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当然,在推动考古旅游“热”起来时,还需把握好游客参与考古的度,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参与到哪个过程的发掘、参与的社会群体等,都是值得探讨的。

文/何勇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