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老大”发力!关键时刻,省委书记、省长等出席重要会议,释放这一信号
北京青年报政知道 2024-05-28 21:21

5月27日,新时代辽宁人才振兴大会在沈阳召开。

《辽宁日报》称,这是近年来,辽宁省召开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最广的人才盛会。

出席此次大会的有省委书记郝鹏、省长李乐成,省政协主席周波,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

政知君注意到,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张栋也出席会议并讲话。

当地媒体称,上述大会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传递辽宁省委、省政府尊贤礼士、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坚定决心。

在大会现场,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天宝传达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总结“兴辽英才计划”实施情况。

几个信息值得一提。

第一,《辽宁日报》称,辽宁的上述大会,是“在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现任省委书记郝鹏,曾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2022年11月赴辽宁任职。

他到辽宁工作不久,2023年2月,《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外发布。

2023年2月22日,在中共辽宁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郝鹏说,党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年来,辽宁振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

“面对这样的形势、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竞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也没有任何理由满足于眼前的现状,更没有任何理由消极无为、放弃梦想。我们承认差距,但绝不甘心落后!”

“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曾创造过历史性辉煌,也曾经历过阶段性困顿。几十年来,无论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还是身处异乡的辽宁人,对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再展辽宁雄风始终心心念念、满怀期待。”

他提到,我们要拿出“辽老大”特有的志气、骨气、底气,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卧薪尝胆干三年,甩开膀子拼三年。

辽宁还成立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领导小组,担任组长的是郝鹏,副组长是李乐成。

在今年5月27日的大会上,郝鹏指出,当前,辽宁全面振兴进入聚力攻坚、再创佳绩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依靠人才,辽宁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我们诚挚邀请各类人才走进辽宁、扎根辽宁、建设辽宁,期待看到各地的人才‘孔雀向北飞’,呼唤身处异乡的辽宁籍人才‘燕归巢、梦回乡’,大家携手奋斗,共同绘就辽宁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

第二,这是东北留住人才的最新一个举动。

在辽宁的会议召开前,黑龙江、吉林的省委书记也召开了人才工作相关会议。

4月23日,吉林省人才工作推进会以视频形式召开,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

4月30日,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主持召开黑龙江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振兴东北,人才是关键。

一个背景是,这几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流失问题曾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2021年12月,国务院研究中心官网发布了《从东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看东北人才流失问题》一文。

文中提到,基于东北地区20所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发现,按毕业生总数和东北生源口径统计,毕业生流失率分别高达63.46%和26.45%,流失毕业生多前往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就业。

在去年,中央提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习近平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东三省在人才工作方面也不遗余力。

黑龙江的会议提到,要突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先进制造、创意设计等领域,实施战略人才培育工程,优化高校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强调,“要动员企事业单位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引进紧缺人才,动员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吉林,动员更多外省人才把事业放在吉林。”

他说,“希望大家读懂吉林人气高涨新热度,选择吉林、回到吉林、扎根吉林,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5月9日,新华社报道称,东北引才留才效果初现。

2023年,吉林、辽宁两省实现人口净流入,扭转了连续十余年的净流出局面;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留省、来省就业人数创近5年最好水平。

文中称,“孔雀东北飞”的现象正在东北大地显现。

资料|新华社 人民网 辽宁日报 吉林日报 黑龙江日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