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三叉戟》上映 导演高群书:热血尚在,信念和责任感依然炽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20:33

“导演不是艺术家,而是社会学家”,这是高群书导演一直以来所奉行的 “自我修养”,但也让他的导演生涯颇为辛苦——创作时总是心怀理想和正义,肩负热血和道义。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高群书导演表示,自己大学时学的是新闻专业,所以,会不自觉地用作品去叩击现实,以此迎向开阔和光明,“这种自上难度,可能又是我的一种‘悲哀’。”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712.jpg

高群书导演新作《三叉戟》于5月24日上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吕铮的同名小说,由黄志忠、姜武、郭涛领衔主演,欧豪特别演出,韩庚友情出演,魏晨特邀参演,更有董勇、邢佳栋、金士杰、陈都灵、包贝尔等演员的加盟。影片在“邪不压正”的侠义叙事背景下,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情怀,给内心注入感动、智慧和力量。 

这是破案小说不多见的一个角度,更边缘、更复杂

小说《三叉戟》是根据公安作家吕铮20年警察生涯的真实经侦经历写作而成,曾获得燧石文学奖悬疑类最佳长篇小说,并入围了茅盾文学奖。影片讲述“大背头”崔铁军(黄志忠 饰)、“大棍子”徐国柱(姜武 饰)、“大喷子”潘江海(郭涛 饰)三名老警察退居二线,却意外被卷入一件涉及300亿巨额的洗钱大案中,他们组成的锐利尖刀“三叉戟”,直插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操控的犯罪集团最深处。

高群书导演曾拍摄了多部优秀警匪题材作品,像《命案十三宗》《征服》《中国大案录》《打黑风暴》等,此次《三叉戟》吸引他的是什么?高群书表示,《三叉戟》这部警匪片既表现了“警”最深刻的东西,也表现了“匪”最极致的情感,“这是破案小说不多见的一个角度,更边缘、更复杂。当你遇到更大的保护伞,你必须拿你的生命去斗争。”

高群书向记者介绍说自己很早就认识《三叉戟》小说的原著作者吕铮,“他本人就是警察,警校毕业后到派出所,后来干了经侦,特别爱跟老警察聊,故事听多了,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吕铮成为作家后,写警察写得特别好,这些警察有血性,有个性,情感丰满。”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659.jpg

具体到《三叉戟》,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三个主人公已经是马上就退休的“边缘人物”,来自于不同的警种,各有各的职业特点。黄志忠饰演的“大背头”崔铁军是资深老道的经侦,对于案件金额数字、蛛丝马迹格外警觉,任何线索都无法逃脱他的双眼。姜武饰演身手矫健的刑警“大棍子”徐国柱,无论明暗势力,他都能巧妙利用掌握到第一手案件线索,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武力输出。郭涛饰演预审警察“大喷子”潘江海,语言是他的武器,任何嫌疑人在他面前都休想隐藏什么秘密。

崔铁军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心结,就是他弟弟的牺牲,所以,他设了个局,把“大棍子”和“大喷子”拉进来,既破一个大案,又完成自己的复仇。“这和一般的破案不一样,一般的警匪片走向是发生案子后,怎么把它破了,而《三叉戟》的正邪对抗则特别有新意。这个故事是双层的,一层是三个老警察办案、破案,这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轻车熟路的,难的是第二层,就是大背头怎么在退休前,解开弟弟被害的心结,把幕后凶手找出来,这一层更隐秘、更艰难。”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702.jpg

选演员难 黄志忠、姜武和郭涛非常适合

黄志忠、姜武和郭涛组成的“三叉戟”可谓性格分明,三位演员将人物拿捏得准确,令观众印象深刻。谈及选演员,高群书表示,每次自己拍戏,选演员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实际上,对我们来说,选演员是最难的,要考虑资金、时间、角色合适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黄志忠、姜武和郭涛这三位演员,高群书表示,大家在生活中比较熟,对彼此的性格非常了解, “黄志忠本身也当导演,喜欢谋篇布局,所以适合‘大背头’;姜武比较单纯,性格憨憨的、很直爽,适合‘大棍子’;郭涛则比较活跃,爱说话,属于活跃气氛的,就演了‘大喷子’。”

《三叉戟》虽然是警匪题材,但高群书希望观众不要把这部电影当成一个简单的破案戏去看,而是思考其中的现实意义,“电影中揭示了金融骗局,很多人的父母可能都被骗过,被忽悠着买过虚假的理财产品。”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705.jpg

谈起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高群书导演笑说自己从未上当,“我第一次接到诈骗电话的时候,我就反击他,我从来没上过这方面的当,主要是我采访的案子太多了,我警惕性特别高。我常常想,为什么大家都会相信一个骗子,不相信一个真诚的人?为什么说真话没人爱听,别人忽悠你的时候,你还愿意掏钱给人家?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欲望问题,每个时代的骗子都有不同的骗法,都是利用了你想占便宜的心理。而我永远相信劳动致富,靠手艺挣钱,所以这种事儿就不会砸到我头上。”

高群书表示,经济案件最难的就是立案了,“《三叉戟》里就是这样,派了三个小人物去干这件事,目的就是不要惊动背后那些势力,那些保护伞,我觉得这都特别有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708.jpg

拍的作品未来能让人看 这就是导演的意义

在高群书看来,电影应该具备“社会学”的意义,所以,他拍电影的原点是从现实出发,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表达,“我们看名著的时候,会发现名著不仅有主人公的故事,里边还有社会规律、人生百态,比如《红楼梦》。电影也如是,《教父》并不是简单的黑帮片、类型片,而是导演在阐述他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对命运的看法,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也是说人情、社会、家庭、国家。虽然我没有那么大的才华去完成伟大的作品,但是,因为我是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的,以前受的新闻教育和训练使我在导演的时候,都会对自己形成一个‘自我要求’,电影要从现实出发,有对社会的观照。”

高群书认为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比如说,我们想知道50年代的中国,就可以看那时候的纪录片、电影,这就是我们作为导演的意义所在,要拍能给未来看的作品。一时的市场成败,没法预料,但是我觉得我拍的作品,比如《三叉戟》这个电影就是很多年之后,你还可以当作社会样本来看的。”

微信图片_20240525191656.jpg

高群书是“理想主义者”,也正因此,有时他会有些悲观,“在创作上很难,大家都在看短视频,在想眼下,不想未来、也不想过去。但是,我觉得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年轻人可能不在意这些,但到四十多岁的时候,经过了生活的磨砺,会开始思考。”

而高群书拍摄《三叉戟》,还有一种向情怀的致敬,“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当了30多年警察,到了快退休的时候,空留下一身‘武艺’,其实他们的热血尚在,信念和责任感依然炽热。我今年也过了60岁了,身边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现在很流行的一个状态是‘00后拼命想退休,60后退休了想拼命’,我们都是一群退休了想拼命的人,这点特别打动我,也是我坚持创作至今的原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