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蘑菇撑起村民“致富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0 21:51

平原造林后,林下空地如何充分利用,还能让老百姓从中得到福利,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三村开启了林下经济发展探索之路,盘活闲置资源,用一棵小小的蘑菇为村民撑起了“致富伞”。

六旬村民 家门口挣零花钱

每天上午7点,罗庄三村的李兴准时来到村里的蘑菇种植基地上班,采摘、挑选、称重、分装……李兴熟练地完成这些流程,每天能挣100元左右,收益好的时候还有提成。今年63岁的李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挣一份“养老金”。自从去年8月村里开发了蘑菇种植基地,李兴一直在这里上班。“不仅能拿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挣个零花钱。”李兴高兴地说。

在罗庄三村的蘑菇种植基地,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一排排杨树下是高矮不一的种植棚。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蘑菇,一棵棵采摘下的赤松茸整齐码放在食品盒中。“赤松茸的采摘手法相对简单,村民们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上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杰介绍,简单的采摘手法,给了不少村民就业机会,每到出菇季,村委会会通过广播、微信群通知,让村民报名采摘蘑菇。预计今年出菇量最大的时候,需要30余位工作人员同时作业,遇到采摘旺季时,一天的出菇量可达2吨。

除了在蘑菇采摘季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村里林地的维护也需要村民参与。村主任张秀松介绍,村里65周岁以下的村民,均可报名参加林地维护的工作,每月还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

开发蘑菇基地 为村集体创收

说起蘑菇的种植,李杰回忆,罗庄三村开展平原造林后,村民除收取土地租金外,没有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村两委、村主任及镇党委积极探索,想方设法为村民创收。在到北京各区考察过程中,林下食用菌的种植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经过多方研究和实地考察后,村两委及镇党委决定在罗庄三村种植林下食用菌。

“林下食用菌种植投资小、收益快,考虑到第一年没经验,我们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验。”李杰表示,去年村两委开发利用林下闲置的30余亩土地,寻找专业公司合作,种植栗蘑菇、黑皮鸡枞、榆黄磨三种食用菌,公司负责技术管理、运营销售,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教授现场指导,并与平谷的收货方达成长期合作,开展“订单农业”,最终产值和收益都不错。有了去年的成功经验,今年村两委决定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加村民收益。

扩大产业规模 盘活闲置资源

食用菌种植不仅盘活了村内闲置林地和闲置劳动力,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固定的菌源和收货方,也给了村集体投资量产的底气。今年年初,专业公司与村集体经过市场调研,对比价格、产量和市场需求后,决定增加种植品种,同时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80亩。

“今年增加了赤松茸和榆黄菇两个品种,把赤松茸作为主要种植菌,面积将达到100亩。”李兴介绍,赤松茸集香菇、蘑菇、草菇三者优点于一身,色美、味鲜、嫩滑爽口,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适宜在气温15℃—26℃的半遮阴环境下生长,且市场需求量大,在南城种植较少,所以选择大面积种植赤松茸。按照每斤10元计算,赤松茸每天收获3000多斤,可获得近30000元的收益。目前,基地已种植的有平菇和赤松茸,待4月底温度再高些,就可以陆续种植其他食用菌。

在赤松茸的种植区域,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菌床上铺满了树木的碎枝叶。李杰介绍,这是把林木的落叶及作物秸秆回收后进行粉碎,用于食用菌的种植,食用菌收获后留下的废弃菌床还可就地还田成为有机肥料,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产业链 赋能乡村振兴

除了食用菌的种植,罗庄三村还开发出7亩林下土地,种植芍药、紫苏、巨麦等各类中药材,拓宽百姓增收渠道。李杰表示,目前,食用菌的生产、供销和管理方面还在不断摸索。“今年,我们会在技术上加强把控,进一步提高产量。”未来,还将探索举办“蘑菇宴”,打造独属长子营镇的蘑菇文化,使农文旅结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长子营镇将做大做强林下种植产业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借鉴“五村联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在辖区各村积极探索林花、林药、林禽的综合发展模式,聚焦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特色化、规模化,在辖区逐步形成集种养、销售、文创产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林业产业链条,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为辖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实现“绿富”双赢的乡村振兴局面。

供图/大兴区长子营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