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危害很大——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科普(二)
中国疾控中心 2024-05-02 11:30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科普(二)

6.如何预防?

(1)减少蜱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2)户外活动前防护。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而进入室内,也可能已叮咬在人体而未被察觉,在蜱类易孳生的环境活动离开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自身身体,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外出回来后及时淋浴可及时发现附着在身体的蜱,减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

7.被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拍碎、碾碎或抓住蜱饱血部分拔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小号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器部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8.出现症状怎么办?

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尽早诊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住院治疗。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疾病早期无出血等临床表现,引起人间传播的风险极低,日常接触不会造成传播。

诊断后,医护人员、患者的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感染急性期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粘膜部位(口唇、眼睛、鼻孔等)。

9.如何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确诊病患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乏力或恶心呕吐消化道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考虑患病。

(2)患者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或标本检测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增高者或标本分离到病毒,确诊患病。

诊断时应当与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10.如何治疗?

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对低钠血症患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李建东、黄晓霞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 陈秋兰、任倩 供稿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