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08:04

1.习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

2023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北京文化论坛于2022年首次举办,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2.京津冀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3年,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加强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交流合作提速升级。2023年,三地联合组织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交流会、首届京津冀考古论坛、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3.北京举办建都8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金中都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北京建都始于金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2023年,全市举办形式多样的建都870周年纪念活动,通过考古成果展、学术研讨、专家座谈、主题晚会等多种形式,彰显金中都在北京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9月,国家文物局通报金中都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为北京870年建都史增添重要物证。该遗址为位于西城区右安门的一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玉册、铜印、瓷器、建筑构件等珍贵文物,是金中都城市规划、建筑布局、金代皇家礼制的重要资料,更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

4.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央地协同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印发实施,钟鼓楼、万宁桥、社稷坛、正阳门、先农坛等遗产点通过非文物建筑拆除、文物环境整治以及专题展览,有力推动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保护传承,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5.“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通过评估验收

2023年3月,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完成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和展陈布设,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到颐和园益寿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实现全线贯通,成为热门红色文化打卡地。与此同时,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开放,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通过评估验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

6.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开放

经过四年的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年底正式对公众开放。三大文化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和功能,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特色和魅力,将成为展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名片。

7.蒙藏学校旧址完成保护修缮向社会开放

蒙藏学校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和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2023年3月,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式开放,通过“展览+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主题展、专题展、体验区三位一体、动静结合的文物空间利用格局,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8.百年老建筑同兴和木器店焕发新生

同兴和木器店是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历经百年,见证京城木器行的兴衰,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艺术及社会价值。经过为期一年的修缮,于2023年10月正式开放。修缮过程中最大程度实现了有价值部位的保护,并陆续举办了硬木家具、京剧文化展示等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最大程度发挥了历史建筑的文化影响力。

9.永定河自断流以来首次全年全线有水

2023年是引黄工程向永定河规模化补水的第5个年头。经过历年的治理与修复,进一步强化本地水、引黄水、引江水和再生水“四水”统筹,通过流域外引调水向永定河生态补水2.2亿立方米,采取精细化调度、小流量下泄等方式,2023年维持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状态。流域重现生机,山川美丽蝶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历史文化名片再焕光彩。

10.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提出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的规划目标。2023年,先农坛修缮后重张开放,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亮相,全市共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挂牌开放,不断丰富京城文化服务供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