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法院在涉未成年子女离婚案中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16:48

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意见,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避免离婚纠纷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利影响,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4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法院已经在相关案件中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法院在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和相关法律规定,依托真实案例,向离婚案件当事人提示和强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和权利,以及违反法律要承担的不利后果等。

最高法要求,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提示”内容。以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通过口头告知、现场提示阅读、播放视频、制发“提示卡”或“提示手册”等多种形式,在立案、诉前调解、审理、执行等各阶段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必要时可以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在抚养纠纷、探望权纠纷、监护权纠纷、同居关系纠纷等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案件中,也可以参照离婚案件,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

多地法院已在相关案件中发出相关提示

4月16日,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法院已经在相关案件中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在湖南长沙天心区,4月16日,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向一起离婚纠纷的原告张某、被告王某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据悉,该份提示卡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后,湖南省法院系统发出的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

在该离婚纠纷中,张某与王某结婚后育有一个儿子,后因多种原因,张某向天心区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丈夫王某离婚,并要求由自己抚养儿子,由王某承担抚养费。

在综合考虑双方的婚姻现状、子女抚养等情况后,承办法官调解双方离婚并妥善处理财产,同时考虑到未成年小孩的身心健康,承办法官在庭上向张某与王某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并提示张某与王某要当好合格家长,多关心、关注未成年小孩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把小孩当作父母发泄、转移负面情绪的对象,帮助小孩健康成长,尽力避免因离婚纠纷对他们产生不利影响。

在湖北天门,4月15日,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法院干驿法庭向离婚当事人胡某和蒋某发出“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提醒二人无论婚姻如何变化,都应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离婚后要继续关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这是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后,湖北法院系统发出的首份“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

在江苏盱眙,盱眙法院少年审判庭在最高法《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发布当天,承办法官董蒙便在一起离婚案件调解书中附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无论婚姻如何变化,都应当一如既往,尽心尽力,携手给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给未成年子女最温暖的爱。” 董蒙表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带给父母的不仅是提醒和约束,更是对其正确履行家庭责任的助力和期待。

在江西乐平,4月15日,乐平市人民法院接渡法庭向一起离婚纠纷的原告洪某发出《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函》。该份提示函也是景德镇市法院系统发出的首份《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函》。本案中,在综合考虑双方的婚姻现状、子女抚养等情况后,承办法官依法判决不准予离婚,同时考虑到两名未成年小孩的身心健康,承办法官在庭后向洪某发出《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函》,并教育洪某要当好合格家长,多关心、关爱两名未成年小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尽力避免因离婚纠纷对他们产生不利影响。

形式各有不同 有的采用正式文件形式有的做成彩色提示卡

北青报记者查询各地法院发布的“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图片发现,各地发布的提示在形式上各有不同,有的法院直接采用以“关爱未成提示”的白纸黑字的正式文件形式发出,有的则采用带有卡通图案的折叠纸形式发出,还有的则用一张带颜色的粉红纸的形式发出,还有的法院做成彩色的提示卡。

从内容上看,“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会在提示中向孩子父母强调抚养、关爱孩子是法定义务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法院表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依靠。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不依法履行义务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法院也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孩子父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院表示,父母是子女之源,舐犊情深,亲慈恩重。父母的抚育和关爱,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最后,法院则会提醒孩子父母,“寸草春晖,血浓于水!父母应当肩负起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保护的法定义务。无论婚姻如何变化,都应当一如既往,尽心尽力,携手给未成年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给予未成年子女最温暖的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编辑/朱葳
校对/董一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