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读书得间:走入历史的细节,看历史的全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2 20:00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这话是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卷首语里说的。在他看来,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类知识,更是一种定义,定义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如果你不了解中国历史,你就不能算是中国人。

而且,光是了解正史还不够,还得了解被正史掩盖或淹没的真相。比如,华夏的文化基因来自何方?穷兵黩武的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个秦始皇?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李世民为什么非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么心病?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五代十国后的第六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出动大军查户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为了巩固朱棣的政治合法性?为什么说闯关东和走西口的移民保住了中国的疆土?

这些问题的背后,会有怎样的答案?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葛剑雄先生在他的新作《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里,针对性地选取了40个充满迷雾的历史片断——从中国的来历、华夏文明的起源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从刘邦这个“流氓无产者”的逆袭到汉武帝晚年的忏悔,从王莽的理想主义到汉末的党人之难,从曹丕的禅位闹剧到两晋的“乱华”与“华乱”,从天可汗李世民的心病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从厓山之后无中国到元朝的贡献,从朱元璋出动大军查户口到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图,从雍正赐地到闯关东保住中国疆土……通过深度剖析史料的细节,以常人想不到的视角,抽丝剥茧地挖掘出藏在历史深处的众多真相。

这些重要的历史片段,涉及人物、事件、制度、现象,体现了葛剑雄先生的一种意图:以点带面,重构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史。其史料之考究、视角之新颖、观点之鲜辣,让人醍醐灌顶。

史料是治史的基础,葛剑雄先生在这部新作里对史料的运用可谓考究有加。比如,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郑和七下西洋,史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二是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三是炫耀中国的富强。在充分掌握《明史》《成祖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文献史料外,葛剑雄还亲自考察了当年郑和留在印度、斯里兰卡,以及江苏、福建等地的石碑,从而推翻了前三种论断,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大与远人的来往来加强朱棣政权对外的影响力,达到增加其统治合法性的目的。

但占有史料并不等于治史,还要有独特的方法和视角,否则就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葛剑雄先生是历史地理学的泰斗,人口史、移民史研究的执牛耳者,所以历史地理学、人口史、移民史是他在这部新作里透视中国历史的重要视角。比如,在“闯关东的伟绩:保住了中国疆土”一篇中,他从移民史和人口史的角度,通过梳理东北人口的变化,讲述了东北如何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躲开了被沙皇俄国和日本吞并的命运;在“张骞通西域:一个冒险家的跋涉、被囚、逃亡和荣归”里,他采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得出一个结论:丝绸之路是自西向东开拓,最后跟中国内部的道路汇合,是这样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张骞出使西域前,这条路就已经存在,但这条路变成有特色的“丝绸”之路,则是张骞的功劳。

除了充分的史料、独特的方法,杰出的治史者还要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这种眼光与判断力是从对史料的微观、宏观的系统研究中,由点及线再及面,不断延伸、拓展,在长期反复的揣摩、思考中累积形成的。比如,关于王莽,在我们的认知里,他是“巨奸”“逆臣”,篡夺大汉江山的伪君子,但葛剑雄先生却认为他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一心想打造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高水准的盛世:“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并断言如果他的复古改革成功了,他就是新朝的太祖高皇帝,为他写的“本纪”的内容肯定要比刘秀更丰富,也会比刘邦更动人。又比如,李世民为什么非要看自己的《起居注》,因为根据制度,皇帝本人是不能看本朝的历史记录的,但李世民却三番四次要求看自己的《起居注》,理由很冠冕堂皇:“方便我了解自己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警戒。”房玄龄拗不过,只好呈上御览。李世民看后不满意,让他修改。房玄龄只好“体察圣心”,把有关文字修改到李世民满意为止。于是,高祖李渊成了窝囊废,李建成、李元吉则“荒色嗜酒”“志识庸下”。总之,唐朝的建立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但葛剑雄先生通过逻辑推理认为李渊深谋多算、富有远见,而李建成也为大唐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

古人说:“离经泥古,厥罪惟均,读书所贵,得间后可。”死搬教条和离经叛道,二者过错相等,读书最可贵的乃在于“得间”。

所谓“间”,本义是“门缝、骨缝”,后泛指事物间的空隙。书的空隙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没有字的地方。“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读出字外之意。朱熹说:“读书须是看着那缝隙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隙,无由入得。看得缝隙时,脉络自开。”

这话用在治史上,那就是研究正史的字里行间之外,还要从各类杂史中搜集资料,补订考证,甚至结合考古成果,以得到历史另外的侧面。这本《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就是葛剑雄先生对“读书得间”的一次践行。

该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上海九久读书人于今年3月推出。今年适逢九久读书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九久读书人邀请葛剑雄教授于3月30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了主题为“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的新书分享会,将《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呈现于读者面前。葛教授首先从解读何尊铭文出发,讲述了“中国”这个词出现的由来,“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过程,它即使一个文化概念,又是一个民族概念;由此出发,继而介绍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如何从一个以“夏人”为主的群体,不断扩张、融合周边各个少数民族、最终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综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中华文明;最后,葛教授又通过解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讲述了中华文明何以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证据是什么,并分析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强大,正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吸收、包容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并化为己用,发扬光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长江、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间起到的交相呼应的作用。讲座最后,葛教授总结道,中国既是我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作为九久读书人周年庆系列活动之一,这场讲座入选了上海市美育日重点活动之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