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 自贸试验区已成西安对外开放排头兵
西安晚报 2024-04-02 09:35

4月1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7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七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推动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其中39项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88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突出重点领域制度创新 新增市场主体超21万家

七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全力推进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创新。

通关效率大幅提升。集拼出港企业通关时效提高2-3天,创新实施机坪“直提直装”新模式,实现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压缩通关时间50%以上。

开放载体不断拓展。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在西安港实施。今年2月,西安市二手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运营。不久前,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用,将有效促进中哈两国及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往来,为中欧班列“枢纽对枢纽”高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金融服务持续完善。探索形成“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等4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丝路国际保理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超过55亿元、美元融资3000多万元,服务中小企业超2000家。

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激发了自贸试验区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吸引了博世力士乐二期、东航赛峰、菜鸟国际、梅里众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会议会展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年2月,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21483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1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151家,新增市场主体是揭牌前的8倍。

积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七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在全市率先设置“潮汐窗口”,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设立西北地区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开放型经济的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探索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颁发了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设立全市首个自贸人才交流基地,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法治环境持续向好。引进首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西安市多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并被认定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去年年底举办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论坛上,西安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加快区域协同联动 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

围绕中欧班列(西安)高质量开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推出了舱单归并、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20多项创新举措。在航空口岸探索形成“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进口快件智慧监管模式”等10余项创新举措。

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建设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支持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设立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等机构。在文化医疗等方面,建成全国首个“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多国设立中医药诊疗中心。

多方协同促创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先后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行政审批一体化跨域通办等服务合作;与云南、四川等5个自贸试验区探索推进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创新;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进一步深化产业、通道、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在陕西省内,积极推动西安6个开发区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第二批协同创新区,以全域自贸理念深化协同创新。并与宝鸡、铜川、渭南、延安等协同创新区签署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自贸协同创新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文/轩辕杨子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