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变化看汽车产业新优势
经济参考报 2024-03-03 09:30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国汽车产业显现出更多新优势。越来越多的“聪明车”驶上街头、更清洁环保的氢能源加快“上车”、智能工厂不断优化汽车制造全流程、陆海新通道建设让汽车“出海”更顺畅……一系列新变化展现出汽车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新图景,而这正是铸造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智能之变 车路云一体化让汽车更“聪明”

打开手机App一键“召唤”,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旋即驶来,将乘客送达目的地后自行离去……春节假期刚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西部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传来好消息:投用一年多的52台商业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跑出新的里程纪录——累计达290万公里。

“自2019年起,我们就开始进军自动驾驶这一前沿赛道。截至今年1月,已开放永川全域1576平方公里、双向1385公里测试道路,实现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行。”永川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祖品说,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目前已集聚百度智行、酷哇科技、聚速毫米波雷达等10余个企业及项目。

走进重庆高新区,投资6亿元、覆盖超200公里城市道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已见雏形。近期投用的4条自动驾驶接驳线路,正有序运行。记者看到,自动驾驶巴士自主转向、变道,遇到车辆加塞时自动减速避让……

“路口安装有传感器、摄像头等路侧设备,车上安装了车载终端,两者配合让行车更智慧更安全。”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车端和路端收集到的信息,还会被传输到云控平台,帮助车辆计算最优通行方案、优化道路红绿灯秒数设置,大幅提升交通效率。

“随着政、企、研协同发力,智能网联关键技术加快突破,汽车日益成为城市中移动的‘神经元’,智慧交通蓝图初步显现。”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CEO闵照源介绍,近年来,国内L2级辅助驾驶车型已广泛应用,多家车企已做好量产L3级辅助驾驶车辆的准备,“近年来,经我们检测发放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车型就达20余个。”

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2.4%;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设17家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2万多公里。

多地加快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应用,打造更加智慧的出行体验。北京自2020年启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实现16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全覆盖。武汉今年1月宣布将开启规模化无人驾驶商业运营服务,打造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运营区。

在汽车制造重镇重庆,政府、车企、智能网联技术企业等协同发力,全力打造自动驾驶“生态系统”。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整车企业,以及招商车研、西部智联等研发检测企业,接续实现L3至L4级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突破。多个区县加快探索“政策先行+车辆测试+示范运营+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永川构建智慧交通大脑,城区交通拥堵程度下降11%;两江新区打造信号灯绿波通行、行人过街检测、无人环卫清扫等30余种车联网应用。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云控平台部技术总监杜孝平表示,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广,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加速崛起,人们将步入更加智能、便捷和安全的交通出行新时代。

路径之变 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应用推广

在一派繁忙的成渝高速公路上,重庆汽车消声器有限责任公司司机杨文斌驾驶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重庆驶向成都。“这辆车加氢后能跑500多公里,动力强劲,载重爬坡时不存在降挡情况。”

如今,在成渝高速廊道上,每天都有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疾驰。而这背后,正上演着一场氢能源开发应用带来的降碳新场景。

2022年,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各地持续推动氢能在交通、建筑、储能等领域应用。

西部制造重镇重庆,近年立足氢能资源与汽车产业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蓄力培育新产业增长点;同时,积极布局制氢、加氢设施,持续拓展氢能应用,与四川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展厅,只见一件件关键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氢动力产品集中展示。

“氢动力系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我们已经实现75千瓦到190千瓦氢动力模块量产应用,300千瓦的产品已进入车辆验证阶段,年内有望小批量生产。”公司副总经理熊小勇说,2023年公司研制的氢动力总成产品出货量达1000多台,位居国内前列;搭载其氢动力系统的商用车先后投放重庆、北京等10多个省市,实际总运营里程超过400万公里。

在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从4.5吨至18吨不同规格的氢燃料商用车一字排开。“我们今年将加快推动重型氢动力卡车研发及销售,并将把市场拓展至长江经济带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公司氢能源营销总监曾柯表示,迄今庆铃汽车累计销售5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降碳效应加快显现。

一批制氢、加氢设施也加快在成渝地区布局。2023年12月,西南地区最大的车用氢气供氢中心——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氢燃料电池供氢加氢项目,在重庆长寿区建成投运。“每日可满足260辆氢燃料物流重卡用氢需求,预计每年可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中国石化销售重庆石油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华斌说。

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一头连着减污降碳,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为此,我国加快推进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营。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已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6辆。根据“成渝氢走廊”发展规划,两地2025年前将累计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业内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在大载重、长续航、高强度场景的加快应用普及,将不断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制造之变 “未来工厂”再造汽车生产流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三一智能装备产业园,看到在一派繁忙的车间里,智能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停挥舞着手臂。

“工厂目前有超过700台机器人从事焊接等工作,产线基本实现了生产检测无人化。”三一重机(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荆辉说,三一重机在重庆的这家智能化“灯塔工厂”24小时运行,安静高效。

“随着数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不断突破,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迎来重大机遇。”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赵斌说。

据了解,作为西部制造重镇的重庆,目前累计建成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化车间。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工厂,还利用智能化努力重构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借力智能化,我们对工艺流程进行了集成再造。”赛力斯新工厂负责人介绍,比如,将一款车型其中的222个零部件集成为10个一体化压铸零部件,零部件数量下降95%,连接点数量减少1440个下降了70%,从而有效保证了车辆的高可靠性。

一些制造企业依托智能化探索定制化、柔性化生产模式,更好满足产品加速迭代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今年1月,重庆正式发布《重庆市工业产业大脑建设指南(1.0)》,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生态,规划到2027年,建设超过20个行业大脑、超过20个未来工厂,以及逾40个智能工厂、逾400个数字化车间。

“在加快打造大型‘未来工厂’的同时,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主体。”赵斌说,重庆还将推动实施7个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带动2200余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通道之变 汽车产业链搭上“出海”新通道

近日,龙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口冷链班列,抵达重庆江津区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重庆与东盟跨境铁路冷链通道迈进“双向对开、常态运行”阶段。

“开年以来,陆海新通道非常繁忙,1月份我就开行了10多趟班列,把大量载货集装箱拉到湖南怀化,交给邻省同行接续运行。”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列车司机5年多来,胡鸿鹏见证了这条通道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西部内陆地区的货物输往海外市场,通常需要先向东运至沿海,再行转运,动辄耗时一两个月。物流短板不仅制约商品“走出去”,也让不少投资者“望西却步”。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开通运行,逐步打破了这一困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地出境。截至2023年年底,这一通道已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

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开行班列数量持续增长,带动西部内陆省市加快融入全球大市场。

“新通道时效更快,成本不高于江海联运,让企业坚定了出海信心。”赛力斯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利颖说。

“开行之初班列货物只有几十种,现在已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食品等领域的近千种产品。”胡鸿鹏说。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各类优质产业资源加快向西部内陆汇聚。截至目前,重庆口岸和重点枢纽周边,已集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等企业近万家。

跨境电商、跨境消费等新型开放业态也加速发展。2023年,重庆首个跨境电商“一店多态”新零售展示体验门店,在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开业;今年春节,在两江新区、江北区、渝中区,越来越多的离境退税商店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更多消费新选择。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统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释放“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