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你这老头》引共鸣,关注数字时代的家庭沟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08:16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在未来这段时间里,我们将看到无数个家庭团圆相聚、欢歌笑语,天涯共此时。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档口,1月31日,抖音联合新华网推出银龄关怀公益微电影《你这老头》,呈现了“中国式父子”生活中因沟通错位而发生的各种趣事,探讨两代人沟通的议题,并在春节前夕向大众发出呼吁:“不能日日陪伴,也要时时关心。”

这部微短片以温情、幽默交织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农村独居父亲如何尝试用短视频与儿子沟通的故事。这位父亲,面对“找老伴儿”的敏感话题,始终无法直面儿子来捅破窗户纸。而看到亲戚发抖音的举动后,这位父亲有了主意——“发视频暗示儿子”。不过,身为武术教练的儿子神经大条,虽有孝心却不甚了解父亲的数字生活,于是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

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尽管两代人都已生活在数字空间中,但因为年龄造成的心理差距以及代际沟通的隔膜,儿子还是没能一时间发现父亲的情感动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随着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会逐渐消失,最终实现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然而这种“人人平等”的另一面,可能还存在一道横亘于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情感鸿沟。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而与之相伴,中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代际分居已十分普遍。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年”占比已超老年人口半数。孤独,成为很多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图景。

从传统乡村到现代都市,生活在别处,已是中国年轻人的常态。这符合传统意义上年轻人努力打拼、成功进城的人生路径,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大势无可逆转,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厚重的家庭伦理传统,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所谓“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当父母进入垂垂老矣的暮年,依靠子女维系支撑的那个“温情脉脉的小共同体”,就更加重要。

某种意义上,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折射的是子女陪伴沟通的缺席,他们意在通过网络获得子女无法提供的亲情价值。网络如同一面镜子,照鉴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助与孤独,就像短片中那个有话不敢说的老父亲。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说,是网络拉大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事实上,在数字时代,子女除了增加对父母的线下陪伴之外,若能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加强与父母的线上交流,完全可以增进代际感情,帮银发族排解孤独。

譬如在这个短片中,这对父子平时就是借助通讯软件进行视频交流,而通过父亲的抖音,儿子最后捕捉到了父亲生活的细节,进而主动开口,鼓励父亲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既避免了父亲的尴尬,也帮父亲了却了心愿。在这里,数字工具不仅是两代人跨越空间的沟通桥梁,更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表达,减少了父与子的沟通障碍,实现了两代人的心领神会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谐。

这是一个全民触网的时代,银发族也是数字世界中的重要一份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规模已超过1.5亿。随着数字工具的日益发达尤其是短视频的崛起,大量农村中老年人不仅是短视频的欣赏用户,也成了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他们拍摄的短视频大多集中于日常生活记录,内容以与家人的相处、自拍为主。在子女不能时时陪伴身边的当下,这些短视频成了他们实现自我表达、增进家庭互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短视频丰富了“空巢老人”的生活。

1.jpg.png

《你这老头》发布之后,很快引发网友共鸣,不少人纷纷留言“想念父母”,也有人思乡情切留言表示“看完片子想马上回家”。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人永远年轻,所有人都会老去。善待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课题。尤其是在这个圈层分化明显的数字时代,老年人的诉求应该被看见,对他们的触网更不应该抱有偏见。

年关将近,很多远在老家的父母就要跟子女团聚了,但更重要的或许是,那些平常日子里其乐融融、如话家常的沟通相处,应该实时“在线”,勿要轻易缺席。

文/汉卿

编辑/潘洪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