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 2024-02-01 10:00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十年。过去十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十年,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十年,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的十年。京津冀三省市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区域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建设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保持定力,京津冀功能定位持续加强。十年来,京津冀疏解有序的新形态、“一核两翼”的新格局、创新驱动的新活力、共同富裕的新方位逐步确立。北京坚持贯彻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常住人口总规模实现七连降,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有效缩减,成为全国首个减量提质发展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第二批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已经启动,城市副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取得显著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加快推进,4所疏解高校全部开工,未来之城雏形全面显现。

凝聚合力,京津冀协同协作日趋紧密。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连年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集聚。京津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逐步明确。京津冀全国最密铁路网建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走深走实,生产要素加快流动互通。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8200家,比2021年增长8.7%;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5881项,比2021年增加447项,成交额356.9亿元,比2021年增长1.9%。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通勤圈”互联互通、“功能圈”错位联动、“产业圈”节点城市强链补链,形成了辐射和带动我国北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激发活力,京津冀开放创新不断增强。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对外开放能力加快发展。2022年,京津冀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7.9万人年,与2015年相比增长超过20%;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超过4260.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90%。疏解腾退空间焕发新活力,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一场“冬奥之约”,搭建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打开了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彰显效力,京津冀人民福祉稳步增进。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走深走实。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京津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一番。区域交通一体化由蓝图变为现实,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加速,大兴国际机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取得重大突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被联合国誉为世界奇迹,生动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先行实践。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增强,医疗、教育、就业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同城化效应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亟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谋划,从高水平建设的发展格局上统筹,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必须紧抓主要矛盾,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始终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实现降碳、“添秤”的减量发展。加快完善与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坚决支持和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在京外地区落地、生根与发展。

必须坚持大局意识,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全力支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扎实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统筹处理好同雄安新区的关系、同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关系、同京津冀区域的关系,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必须坚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破解痛点堵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进而到经济强、区域强的高质量发展通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壮大区域发展势能。

必须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激发内需潜力,推进一亿多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保障民生底线、促进共同富裕,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

(作者:尹德挺、董亭月,分别系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