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副刊”年终答卷|萧振鸣:做平凡人,想开心事
天天精彩
2024-01-23
+ 关注

编者按

过去一年,您过得好吗?

这是继2021、2022之后,《天天副刊》连续第三年推出自己的年终问卷。

2023,这个世界动荡不安,多地的黎民至今仍在炮火下挣扎求生。岁末年初,我们当如何保持内在的宁静与定力?在回顾、总结、道别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展望、求索、启程?

《天天副刊》期待,以这九个简单的问题和若干诚恳的回答,共同记录这个时代行进的步履,还有你我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答卷人:萧振鸣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出版《鲁迅美术年谱》《走近鲁迅》《鲁迅与他的北京》等专著。

1、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3年,您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萧振鸣:我的三个关键词是:码字儿、写画儿、遛弯儿。从事了半辈子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写作是我的日常,“笔圈”有个词叫“码字儿”。2023年写了很多随笔,又完成一本《鲁迅别传》的写作,据说四月就可以出版了。码字儿的快乐在于,一个一个字打出来,形成章节,用我自己的语言去驾驭,犹如在字里行间自由地游走。写字和画画儿是我的休闲,也与我研究的专业相关。并不想做书家或画家,但这活儿可以增加一种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还可悦己悦人,开阔视野。遛弯儿,是退休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走路可以练腿儿,爬山可以观日月,呼吸新鲜空气,身体好了,头脑也活跃,不给别人添麻烦。总之,做平凡人,想开心事。

2、在这一年,您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您的内心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有什么心得愿意分享?

萧振鸣:这一年于我,并无大波澜,所以也没有大难关,这是我的幸运吧。

3、2023年,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萧振鸣:我常在什刹海散步,年底时,什刹海发生了一件小孩冰面落水事件,许多民众和民警奋勇接力,成功救援,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有此国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4、2023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萧振鸣:诗人北岛有一首诗《生活》,只用了一个字:“网。”我在和友人聊天时,也做了一首同题诗,也只有一个字:“抖。”友人差点笑喷。“抖”比如笑的抖、恐惧的抖、嘚瑟的抖。又比如刷抖音,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全新事物”。今年我参加了一次读书直播间的活动,是为宣传一本关于鲁迅的漫画书,只用五分钟的时间,两千册书唰的一下卖光了,这种“全新事物”竟有如此大的神通,令我惊叹不已。

5、这一年,会有一些作品(无论是书、影视剧、综艺、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一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萧振鸣:这一年,我参加编辑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入选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可喜可贺,由此我也得到了一部这套78卷的巨书。此书收入目前存世的鲁迅全部手稿共32000多页,鲁迅手稿一向是我喜欢观看和研究的对象,也曾写过一本《鲁迅书法艺术》。鲁迅的手稿书法之美、纸张之美,令我爱不释手,经常展卷阅读,并写出《鲁迅手稿用笺考》《鲁迅的古物收藏》等文章。

6、这一年您个人完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萧振鸣:我完成了一部书稿《烟水寻常事——鲁迅别传》,这本书的写作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经过几次修订整理,终于完成这本以传记文学为体裁的小书。因为这本书的写作不同于学术论文,其文学性会大于学术性,也许会更适合大众阅读,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其实,写作并不是一件刻意的事,在自由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写写停停,能有更多感悟输入文字,因此会更有温度,鲁迅说:“创作总根源于爱。”

7、有得有失,人生才真实、圆满。2023年,你哪一项“失去”最是刻骨铭心?

萧振鸣:新年又到了,每个人又都失去了一岁。上天赋予了每个生命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得到又不断地失去,真实而圆满。要说刻骨铭心,就是年龄大了,记忆力跟不上了,比如经常找钥匙,因为钥匙丢过几次,太让人着急了,刻骨铭心。

8、年头岁尾,如果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曾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萧振鸣::年终写了一副春联,送给几个老友:上联:无病无灾无邪魅,下联:有钱有命有太平。横批:无中生有。疫情、自然灾害、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磨难,愿世界和平,山河无恙。

9、“我们的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2024年,您个人在“过上更好的日子”方面,无论精神、身体还是物质,有哪三条优先的小目标、flag?

萧振鸣:宋代僧人有个偈子,其中有“日日是好日”句子。我的遛弯时间一般在傍晚,以观落日的辉煌,可以说日日有不同。因作一打油小诗:“日日观落日,日日日不同。日日复日日,日日不相逢。”最近我收到几位耄耋长者的新著,我叹服他们的头脑,思维清晰,笔耕不辍,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2024年的小目标、flag也有一个关键词:舒适。保持精神的舒适,写点小文章;保持身体的舒适,坚持锻炼;保持物质的舒适,少饮酒,多喝茶。

插图/袁国明

采写/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