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后的淄博 哪些人走了 哪些人留下来了?
成都商报 2024-01-17 12:36

2023年,淄博迅速出圈,这座人口约470万的城市,凭借特色烧烤,在“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固有认知外,贴上“文旅”和“网红”标签,犹如今日之哈尔滨,站上旅游城市的至高点。

流量来得快,退得也快。在“五一”大火之后的四五个月,尤其去年国庆长假之后,淄博迅速走到冷热交替的分水岭。有出租车司机一夜收入骤降,不少烧烤店门可罗雀……彼时,舆论场充斥着“淄博凉了”的声音。或许是流量潮汐卷走了太多注意力,而令人忽略了淄博的基本面:与不少老工业城市这些年来的人口外流现状不同,“七普”结果显示淄博常住人口为4704138人,与“六普”相比增加了超17万人。这座城市在成为“网红”之前,人口净流入规模就已不小。

分水岭:10月9日

出租车收入锐减 烧烤店饭点上座率不足一半

最先感受到淄博热度褪去的,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对于跑出租快20年的马师傅而言,国庆后收入断崖式下跌,让他很快意识到这座城市的热度已经过去。马师傅算过一笔账,五一假期他从下午三四点开始跑车,一直要到凌晨2点后才会收车,无论什么时间点,跑在哪条路上,车只要一上路街上就有客人,平均一天能挣1000多。用马师傅的话来说:“只要舍得累,跑个通宵能赚到近2000块。”

现象级旅游热潮在2023年五一假期进入峰值,这座人口约470万的中型城市,在彼时迎来了超出自身接待能力的游客数量。五一前夕,淄博官方预测有12万人次来到淄博,但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站累计发送旅客人次高达24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8.5万人次。

蜂拥而至的客流不仅充实了如马师傅般普通人的钱包,同时还催生出一批网红:因摆摊地点随机、说话风趣幽默的“绿豆糕大爷”;因颜值出众与内向性格形成反差而走红的八大局“鸭头小哥”等。“绿豆糕大爷”在淄博爆火的5~6月,比往年同期多挣了15000元;“鸭头小哥”凭借半年收入,悉数还清此前开店欠下的近20万债务。

马师傅记得,大约在6月,当地客流相比峰值有了短暂下滑,不过到7~8月暑假游客又有所回升,直到去年国庆节,他每天跑车8小时的收入也近1000元。国庆之后,热度很又快降了,马师傅跑车的收入就差了近十倍。在马师傅看来,10月9日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国庆假日最后一晚跑车收入仍旧能维持四位数,次日凌晨收车收入锐减10倍。“大概从10晚上到12月,基本每天的收入就稳定在110-150元不等,想上200元都困难。”

相比于马师傅,在张店区经营烧烤店的周老板,更怀念淄博人气爆棚的岁月。因为火热的生意,身边一些待就业的青年也在他的烧烤店里谋到了差事,3个月流量高峰带来的收益,他不仅为自己购置了新车,还拿出约10万元扩大门店——租下了烧烤店的二层小楼,店面一次性容纳食客的数量从约40人增至80人左右。对未来良好的预期让周老板很有信心,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2023年12月末,记者在他的烧烤店看到,即便是饭点,店内上座率也不足一半。

离开:“哪座城市有热度我们就去哪里” 留下:“生活在淄博能过得很幸福”

离开或留下?

决断

他辞退部分员工 他南下找寻新机会

国庆假期后游客退出市场,加之冬季本地客流下降,周老板的店铺迎来了客流断崖式滑落。2023年11月,为控制成本他已辞退了2/3的员工,仅有七八个老人还在店里照看着生意。这些离开的员工,有些干回了老本行做起了临工,有些送起了外卖或代驾。

周老板心里也在打鼓:“淄博烧烤在夏天受欢迎,今年春天还能否回到2023年的巅峰,谁也没法拍着胸脯保证。”营业成本增加,未来该继续营业还是关店转让,周老板犹豫不决,房租、人工费、生意都是盘旋在周老板头顶的压力。举棋不定的背后,他知道,此刻转让店铺或许已难寻下家。“张店经营不下去的烧烤店不止我一个,此刻转租如果不压价,基本没人会接盘。”他也安慰离开的员工:“再等等,等到开春生意好起来,我把大家请回来。”

相比周老板的犹豫,在八大局市场做菩提籽生意的小赵已作出了选择——关闭店铺,离开淄博,南下找寻新机会。气温逼近-10℃的2023年12月末,为了将菩提籽做成装饰品,小赵需要反复将双手伸入结了冰的冷水中打磨,前后约20分钟的做工时长,不仅让他感慨生意难做,也同样吓退了等在门口的客人。“天气太冷了,客人们从挑好菩提籽到最后加工完成,得在寒风里等很长时间,谁还愿意来?”

小赵长年售卖菩提籽,淄博刚火起来的4月末,他和朋友们合伙租下了八大局市场3家门店。那时,一间10来平米的店铺房租要价上万元。但相比于5~6月八大局市场高峰人流带来的营业收入,万元房租在小赵眼里微不足道,“开一颗菩提40至80元不等,加上加工费和配饰的费用,生意最好时一天能挣到上万元。”小赵告诉记者,在五一假期能把店开进八大局,已经算得上是成功的生意人了。

据小赵介绍,国庆后他的店铺生意变得大不如前,甚至有时一天都开不了张,哪怕是周末也仅能挣到100多块。10月中旬,小赵和朋友们转让了其余2家店铺,唯一剩下的店铺也在12月挂出了转租的牌子:“这个店铺每月还得付1.5万的房租,基本五一假期挣的钱现在也都亏进去了。”

小赵是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眼看淄博热度褪去,他已打定主意离开。“做菩提籽生意没有地域限制,哪座城市有热度我们就去哪里。”小赵告诉记者,新的一年他将到温暖的地方寻找新机遇。

安家

政通人和、营商氛围良好 他们选择留下来

流量并没有带走所有人,同样在八大局市场开店的小苏决定长久地把家安在淄博。

去年4月的“淄博淘金热潮”下,她和父母一同从海南来到这座北方城市,租下八大局市场的门店后,做起了清补凉的生意。夏季做清补凉、冬季做热烤奶茶是她找到的商机。“虽然现在客人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八大局市场相比其他地方,仍旧是人气较高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生意收入还行,房租也基本能支撑。”小苏告诉记者,她和家人之所以从海南移居淄博,起初是看上了这里网红城市的商业机遇,但呆了半年后发现,自己是真的喜爱这座城市。

和小苏一样,今年6月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的小顾,没有回到贵州贵阳老家,而是进入淄博一家旅游公司就业,每月7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他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这个收入在我的同学里可能不算太高,但生活在淄博能过得很幸福。”现年24岁的小顾留在淄博,是因为这里相对较低的物价水平,和童叟无欺的市场规则。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在淄川区用不到10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套约70平的房子:“这个价格如果去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那可能只够租下一个卧室。”算下来,加上每月吃穿住行的固定开支,小顾每月大概还能存下2000多元。在淄博读书4年,让小顾对这座城市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我觉得是人情味和踏实感。”

相比“外人”,小顾并不认为有那么多“泼天的富贵”。他告诉记者,早在淄博爆火之前,他已经发现了这座城市“超前”的服务:比如大部分事业单位,一直都对外向路人提供免费卫生间;比如在拥挤的城区,司机可以把车停在机关单位里;比如雨天去坐火车,工作人员看到你没伞会主动来为你撑伞……

安家淄博并非是小顾一个人的选择。与不少老工业城市这些年来的人口外流现状不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淄博市常住人口为470413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3059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超17万人。就在这座城市成为“网红”之前的2022年末,淄博全市常住人口470.59万人,户籍总人口达到430.78万人。

政通人和、营商氛围良好是小苏选择定居淄博的原因。“在这里做生意比较简单,你只要不违法违规,基本没有太多约束,而且房租相对便宜,也没遇到过恶性竞争。”小苏对淄博良好的经商感受有现实的口碑支撑,据全国工商联2023年12月27日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因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淄博的营商环境首次入围全国地级市前10名,并获评全国最佳口碑地级市前十名。

爆火背后的思考

旅游城市在流量之后想要保持游客“留量”,就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练就“真功夫”。

让火热持续下去,依靠的是城市“真本事”

“烧烤并非淄博的旅游名片,但烧烤却成为淄博引流的关键,这也充分说明一个城市形成旅游热潮具有一定偶发性。”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黄羊山在接受采访时分析指出,如淄博因为物美价廉的烧烤吸引大学生从而产生旅游效应,比如电视剧《繁花》促成上海和平饭店的火爆、《狂飙》促成江门的旅游崛起、“村超”促成贵州榕江的旅游攀升。黄羊山表示:“在互联网迅速迭代的今天,任何城市都有可能因某个意想不到的原因突然成为旅游聚集地。”

在黄羊山看来,城市爆火具有一定偶发性,但能让火热持续下去,依靠的是这个城市的“真本事”。以淄博为例,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凭借烧烤出圈,是因为游客在这里体会到了真材实料和童叟无欺,而这考验的是一个城市多年营商管理水平;淄博能够在火热初期迅速捕捉到热度,并及时作出服务优化,这考验的是地方政府迅捷的反应机制和综合治理能力;在收到游客建议甚至投诉时,淄博政府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查证整改,尽最大努力满足游客需求,这是地方政府以人为本的态度和游客至上的理念。

因此,黄羊山认为,淄博的火是一种偶然,但持续的火则成为一种必然。“临时抱佛脚是不会让一个城市留住客源的,它需要的是这个城市的长期准备,包括酒店、景区、公交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求的是这个城市普通百姓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人文素养;从更高层面来说,是这个城市的风清气朗、政通人和的执政水平。”黄羊山告诉记者,无论是今日火起来的哈尔滨还是此前火起来的淄博,两地都具备上述优势特点。

“如果你要问2024年哪个城市会成为旅游黑马城市,那就是具备以上条件的城市。”黄羊山说。

今年旅游市场会有更多“尔滨”和淄博吗?

在黄羊山看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2024年我国旅游市场将持续火热,甚至相比2023年能更上一个台阶。

记者也注意到,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旅游经济形势持也同样的乐观预期。据该研究院发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国内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将分别超过60亿人次、6万亿元人民币,出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高于2.64亿人次、1070亿美元。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则向记者指出,2024年的旅游行业虽然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但仍处于恢复期,消费支出或许无法达到2019年的消费水平,因此不能盲目乐观,各地文旅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那么,2024年,能否诞生更多现象级旅游城市?对此,王琪延表示:“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项目更加多元化,旅游设施逐步完善,当地政府、企业、百姓齐心协力,共同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作出贡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肯定会有更多旅游黑马城市出现。”

当然,一座城市能登上流量顶峰,就必然会有往下走的一天。热度过后,恢复平常的旅游城市应该如何发力?王琪延告诉记者,旅游城市在流量之后想要保持游客“留量”,就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练就“真功夫”。

“第一,需要创新当地文旅产品和服务,包括新的业态、新的体验、新的场景、新的服务,以人为本,建成游客友好型城市或地区;第二,需要改善景区内外环境,给游客良好的体验;第三,可以挖掘当地独特文化,通过AI、VR等科技方式展现;最后,各地政府应加大带薪休假的落实,让游客有足够的时间。”

文/杨雨奇 张珺洁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