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更夫——既热门又危险的职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9 18:00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而且是半夜三更的晚上。他们会一边敲锣一边报时,这种人在古代叫“打更人”。

打更,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原古时期,不过在那个时代也不叫打更,每晚会有巫师进行“敲锣”以驱邪为目的,后来慢慢演变成夜晚巡查,并且有了确切的官方称呼“打更”。

与现代相比,我国古代实行的是12时辰制度,古人将一夜分为五个时辰,称为五更,每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每个小时划分为四刻,每刻15分钟。从晚上七点开始是一更天(戌时,19:00—21:00),二更天(亥时,21:00—23:00),三更天(子时,23:00—01:00),四更天(丑时,01:00—03:00),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结束是五更天(寅时,03:00—05:00)。古人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五更一过,就会起床劳作。

此外,古人还把五更从早到晚依次称为“更时、更阑、更夫、更鼓、更漏”,其中一更天也被人们称之为定更天,含义是人们辛苦了一天之后在这一刻需要安定下来,好好休息。七点到九点就是一更的时间范围,九点到十一点就是二更天,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经安静下来了,因此二更天又被称为“人定”或“昏定”。之后就到了人们经常在俗话中说的“半夜三更”的三更了,这个时辰一般是指晚上的11点到凌晨一点左右,人们处于昏或意识不清时段,同时相传这个时间在古代被人们视为鬼魂出没的时间,因此更夫在这个时间会将锣鼓敲得很响,为了把那些魂魄吓跑。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就是四更,这个时候农户里所饲养的一些鸡鸭狗都开始苏醒,因此四更也被称之为“荒鸡”,据说成语“鸡鸣狗盗”就是此处延伸的。五更天就是三点到五点之间,这个时候鸡已经开始打鸣,因此也有着“五更鸡打鸣”的俗语。

古人的“打更”通常是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那么,古代更夫自己是如何确定每更时间的呢?一是漏刻。漏刻又称刻漏、漏壶。早期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的上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刻度指示时间。刻漏的最早记载是见于《周礼》,已经出土的文物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二是沙漏。因为冬天水容易结冰,故改用流沙驱动。中国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齿轮旋转。最后一级一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显示时刻,有点类似今天的钟表;三是燃香。也就是打更最常用的方法。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在日落时开始燃香计时,燃几炷香出去打更都是有规定的。还有古人发明了一种盘香,能燃12时辰,在燃香打上时间刻度,燃香烧到那个刻度,就可以出去打更了。

“更夫”不但要承担报时的职责,一旦发现火灾或者强盗小偷,还要及时地进行救灾和通报。据考证,打更人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流行于宫廷,到了元朝、明朝才在民间流行起来,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不少关于打更人巡逻的描述。不过到了唐朝才被纳为规范管理,将更夫正式成为官府招聘的对象,官府为此设立“谯楼”一职,但这些由官府选出的谯楼都是古代军队中低级的士兵,社会地位也不高。到了后期,更夫的职位才有了一定的提升,后代还可以被允许参加科举,因此更夫一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热门职业”,但也存在一定的生命危险,往往成为一些贼寇杀人灭口的首要对象,杀身之祸随时降临。

更夫,是近代消失的10大职业之一。直到上世纪的初期,钟表慢慢普及之后,更夫这个角色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文/汪志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