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大戏《张居正》跨越生死两端、阴阳两界 在讲故事与心路历程之间,人艺选择了后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8 18:39

已经在排练场悄然排了两个多月的北京人艺跨年大戏《张居正》,11月27日以齐整阵容在首都剧场前厅面见媒体。当北京人艺院长、该剧导演兼主演冯远征与导演闫锐,携张培、刘智扬、李劲峰、何靖、李金涛等十余位演员一字排开,这部大明气韵的历史大戏还未登台,人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组合便以强大的阳刚气场,奠定了这出戏的厚重感。在舞美设计常疆、灯光设计孟彬、服装设计彭丁煌、音响设计郑晨、音乐设计文子以及多媒体设计叶风等主创的介绍下,这部创新表达的原创新作也逐渐清晰。

相比文人情怀,更突出胸怀、谋略与魄力

此前,“茅奖”作品改编、历时数年九易其稿等关键词已经浮出水面,“茅奖”得主、编剧熊召政虽未能到场,却通过视频表达了与北京人艺的渊源和创作感受。他其中提到,人艺对于创作是从不迁就的,哪个地方如果戏还不够,他们会直言不讳。关于话剧《张居正》,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时间点:2002年,此后享誉文坛的小说《张居正》问世,2005年斩获茅盾文学奖,同时由熊召政本人改编热播影视剧,此次则是熊召政继话剧《司马迁》之后与北京人艺的又一次携手。从史学家到改革家,不变的是扎实的文本,不同的则是古装大戏的全新表达。

从《司马迁》开始,熊召政便开始为人艺题写剧名,这次的《张居正》依然由他题写,冯远征说,“你可以从这三个字看到熊召政老师的态度,前两个字可能中规中矩,但是最后一个字却表现出他身为作家对张居正的独特认知。”

作为一部全新样式的历史剧,《张居正》不以简单的叙事为核心,而是以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重要事件为线索,连接起历史与想象,跨越生前、身后的生死两端、阴阳两界,来展现张居正的人生与历史贡献。“重点不是讲故事,而是探讨一个改革家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对于人、对于他所做的改革的一种深刻的思考。”冯远征表示,观众还将在舞台上看到电影手法的场景切换,“因为景是会流动的”。

北京人艺院长、该剧导演兼主演冯远征

相比文人情怀,此次更要演出一个改革家的胸怀、谋略与魄力。在这样的理念下,剧组下湖北荆州张居正故乡,访故宫、循迹十三陵,对明代的礼制、文化、政治生态等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此外,剧组还为演员安排了京剧课、礼仪课等课程,通过京剧形体训练,借鉴戏曲四功五法,来帮助演员找到接近历史人物的通道。正如有着深厚戏曲功底的导演闫锐看来,“我们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对文本的解读,将完成一次对时间和历史的跨越,在历史剧中融入当代的思考与创新。”

历史剧的厚重感不在于布景有多重

全剧从张居正上任首辅的第一天开始写起,以万历10年为跨度,以阳间和阴间拓宽了展现的余地,而阴间则重点展现张居正死后对于万历新政这10年来的认知与反思。冯远征说,“不是着力表现宫廷的勾心斗角,而是10年改革的心路,特别是在阴间与那些为改革付出生命的人之间的对话。我们想展现的是张居正的大智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革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已,他也有他的无奈,正如熊召政老师为张居正写的一句话:我当首辅是历史的选择,如果让我选择历史,我会去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过百姓一样的生活。”化繁为简的舞台被冯远征称作,“我相信大家都没有见过北京人艺的历史剧有着如此干净的一个舞台。历史剧的厚重感不在于布景有多重,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展现。张居正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的改革精神,更有他的人格魅力。”

导演闫锐

从4部小说浓缩为一部话剧,据闫锐介绍,为了集中矛盾的核心,删去了张居正上任首辅之前的情节以及万历10年以后的情节。“全剧并非一个线性的叙事,而是阴阳这两条线交织交错,虚与实、明与暗、阴与阳又是和谐统一的。同时阴阳叙事又形成了一种互补,特别是阴间叙事,是希望拂去他阳间的种种尘华,是摆脱官位和政治夙愿的一种更纯粹的表达。”

在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李太后的饰演者张培看来,“这个角色既是母亲,又是儿子与朝臣之间的一个桥梁,他要帮年轻的儿子稳住江山,就必须在朝堂之上寻找一个支撑,而张居正便是这个精神的支撑,所以她把张居正视为自己孩子的老师。李太后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她不干政,但是她很会用人。我们在采风时去过张居正的墓地,看到过他如何教学,张居正对万历是很用心的,因为孩子很小,还不太懂得政治,他便画了很多的图,用图解的方式来告诉他一些道理。”

据悉,《张居正》将于12月22日登台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