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是记忆,更是文化遗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4 21:00

最开始知道“西南联大”,大概是我从事编辑工作后在一些作家书稿的字里行间了解到的。随后又接触了图书《西南联大》《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以及汪曾祺散文提及他在西南联大学的学习时光,纪录片《满江红:西南联大75周年再回眸》《西南联大》《九零后》和电影《无问西东》等等,由此,零零散散地了解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八年。

年逾九旬的余斌教授所著《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于2023年9月又得以重印,也说明市场和读者对此书的认可,对西南联大的追忆一直在。该书于2015年首印,此后重印四次。

余斌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通过调查、拍照片搜集西南联大遗址,当年西南联大教授住址、旧居,以及来昆的名人、学者等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留下的痕迹。1935年,余斌教授出生于昆明,他的孩童时光正好与昆明的西南联大八年重合,当时西南联大教授、学生们的生活给当年幼小的余斌教授留下了模糊印象。余斌教授没有投机取巧,而是以学者的严谨首先查阅资料,但他没有停留于资料堆叠,“汇总”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以及那一时期来昆明的专家、学者、官员,而是选择了踏实的田野调查方式。凭借他孩童时隐约的记忆和相关资料,在工作之余余斌教授踏访了昆明城区及郊区的角角落落,以期找寻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学者或者研究机构住过的街巷、房屋。当我从书稿里阅读到这些街巷、房屋与当年西南联大教授的趣事、轶事时,斯人已逝,他们当年居住过的街巷或房屋大多已被拆除,在其旧址上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即使照着文字去探寻已难见余斌教授笔下的样貌。

从书稿中,我读到了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唯一为他们自己设计的住房,在龙头街,被围挡起来一般人难寻踪影;冰心当年在呈贡的旧居,原为呈贡斗南村华氏民国时期守坟祭祀先辈使用的祠堂,冰心取其谐音为“默庐”,于2022年5月,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史教育基地”,被很好地保护;现今整村已搬迁,但一处名人故居还保存的滇池岸边、西山脚下的原山邑村,就很好地保存了当年周培源教授一家居住的房子,改造成为名人旧居供人参观。在昆明这样的旧居、旧址还有很多。房屋、建筑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影响今人的是当年居住在这些房屋、旧址里的人——西南联大教授、学者、名人等等。

余斌教授也不乏一颗“八卦”之心,他在书中以他者或者后人的眼光,回望当年那些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轶事、趣事,讲述者客观淡定,让读者自行想象。如流传盛广的跑警报,仿佛看到了当年自视甚高的刘文典,才华横溢却缺少自信甚至自卑的沈从文;再如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的 “太太客厅”轶事,流传版本甚多,如今斯人已逝,当年的真实情况已无法查证,也不必评说。趣事、轶事只是丰富图书的趣味性,然,余斌教授真正呈现给读者的是如播撒现代派种子的国际友人燕卜荪,终其一生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播撒现代文明的种子;在时局艰难的大环境中仍旧孜孜不倦做学问的教授、学者们,如徐嘉瑞完成了《大理古代文化史稿》、楚图南写出了《路南杂记》、潘光旦完成了《性心理学》等等;我们也看到了,治学、教学严谨,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开展副业刻章,在湖边柳下与学生谈论现代诗歌多面的闻一多。当时战火纷飞,物价飞涨,作为大学教授工资也难以养家,联大教授,包括梅贻琦校长的夫人们,也放下大家闺秀的风范,或做糕点,或做手工售卖,贴补家用。同时书中,余斌教授不吝笔墨,用几篇文章写到了西南联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状况,如《联大校园的漫画风波》《西南联大的红楼热》,以及我们熟知的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汪曾祺的趣事等。

通过房屋旧址,联系到当年房屋居住者或者主人,再把他们的趣事、轶事及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等串联起来,余斌教授构建了一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昆明文化地图。这些房屋、旧址大多已在城市化升级改造过程中被拆迁了,但是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学者们的治学精神、人格品质等成为当代昆明人珍贵的记忆,更是一份珍稀的文化遗产。西南联大不再,其“刚毅坚卓”之精神像天上的云一样一直悬在昆明的上空。

(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    刘焰)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