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五周年|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 服务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新华财经 2023-11-05 18:09

新华财经北京11月5日电 2023年11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迎来设立五周年。五年来,科创板从无到有,上市公司从0到突破560家,总市值突破6万亿,磁场效应持续放大,“硬科技”成色更加突出,“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

业内认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未来,科创板将进一步增强包容性,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过去五年,科创板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了注册制改革在全市场平稳落地。

以发行上市为例,科创板通过设置五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需求。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科创板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和1家转板上市企业。

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硬科技”是科创板鲜明底色。作为新设的板块,科创板主要定位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设立五年来,科创板“迎新”步伐不止。截至10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562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引导资本向战略新兴性产业汇聚效应持续增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0%。

“五年过去,科创板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注册制也由试点转入全面实行,资本市场的包容性、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作为近年来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改革创新举措成果丰硕。”中信证券执行委员、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主任马尧说。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事实上,科创板也在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科创板的推出吸引了更多早期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带动一级市场“投早、投小、投科创”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九成以上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亿元,仅医疗健康和半导体领域股权投资金额已超过5000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一大批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愿意投资于科创企业。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科创板562家公司平均募集金额为16.03亿元。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07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形成上下游链条完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创板独有的询价转让制度,实现了创投资本与机构投资者的有序“接力”,为创新资本高效循环提供了有益补充,为科创企业解决资金缺口、突破技术瓶颈做出重要贡献。

“科创板首先试点注册制,深化了发行制度改革,提升了审核效率,完善多元包容上市条件,健全交易机制,优化融资融券机制,这一系列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科创板已成为境内机构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在出席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时说。

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深交所、北交所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改革同样引入了科创板多项上市标准,整个主板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也是科创板试点思路推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到全面注册制,开启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局面,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未来,科创板将如何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邱勇表示,科创板将围绕以下三方面继续支持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精准服务能力。支持大盘蓝筹、硬科技企业、多品种服务、精准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发挥综合服务体系方面,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严把上市入口关,凸显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持续打造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二是支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提高投融资便利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科创板要以全面注册制为牵引,优化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等制度,提升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效率,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引领技术的企业上市发展,助力战略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增强服务科技创新活力。坚持“三开门”,开门办审核、开门办服务、开门办监管,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闫鹏)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