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汇聚协同治理磅礴力量,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无处遁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0 14:00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以下简称“三部门”)联合发布4件依法严惩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典型案例。据新华社报道,该批典型案例聚焦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常见多发行为及新类型、新手段,体现了三部门加强行刑衔接协作、坚决打击污染环境犯罪的决心和态度。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一些地方的监测数据造假现象仍时有发生,少数企业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蓄意误导公众和监管部门,令人不齿。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两位领导不打招呼前往河南、陕西查污染情况,发现大量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偷排偷放、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造假等突出的环境违法问题,由此凸显出遏制监测数据造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部门发布4件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打假取得的成果,充分彰显了三部门严肃惩处重点行业领域环境违法犯罪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回顾4件案例不难发现,一些犯罪分子实施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私设暗管排污、超标排污等多个污染环境的行为;有的案件涉及企业多,涉案人员反侦查意识强……对此,办案部门迎难而上、紧密协作、互相配合,有力提升了办案质效。以其中的山东省滕州市索某某等4人安装干扰装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为例,从一个小线索深挖扩线,一举摧毁了辐射全国多地的犯罪网络,一项重要经验是通过多省跨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合力完善证据体系,实施全环节打击,全面铲除犯罪链条,让群众拍手称快。

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魔高一尺”,只有让调查侦查工作“道高一丈”,才能让犯罪分子原形毕露、无处可藏。此次公布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新某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夏某频等4人使用试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一案,是全国首例对使用“COD去除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进行刑事追责的案件。办案部门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预警模型,精准锁定犯罪嫌疑单位和犯罪嫌疑人,有效破解环境违法手段隐蔽、证据固定难的问题。公布该案例,有助于引导执法司法部门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强化科技创新,为办案插上“智慧翅膀”。

惩治只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此次公布的江苏省常熟市神某针织有限公司、被告人周某兴等2人稀释污水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检察机关充分运用“类案剖析+专题报告+跟进监督”机制,延伸剖析行业领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推动政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实现了治罪治理并重。公布该案例,有助于引导执法司法部门坚持把查处案件、以案促改、警示教育贯通起来,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提醒,引导企业及从业人员增强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各地各级检察、公安、生态环境部门要坚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普法宣传,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依托科技赋能,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协作机制,汇聚起协同治理的磅礴力量,保持对重点行业领域环境违法犯罪的压倒性态势,标本兼治、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定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无处遁形,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