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明白账让“家门口养老”更踏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17 09:30

用餐怎么办、就医找谁陪、洗澡谁能帮?在北京紫南社区,即便老人自己一人在家,心里也不慌。据报道,对残障、独居、空巢、高龄、低收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该社区都做了详细登记。包楼社工每周登门探望,社工的联系方式就贴在每层楼的楼道里,电话、微信都有,“您的困难,社区有人惦记着”。

老,意味着一个人身体机能的全方位下降,腿脚不那么灵便了,思维不那么活跃了,很多事情不再得心应手。特别是那些孤寡残障老人,用餐、洗澡、就医、出行等等最简单的生活需求都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大多时候都“宅家”,需求往往拘于“一屋之内”,不能被及时发现。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当下的急难愁盼是什么,社区工作人员准点上门、摸清情况,详细记录、更新维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身处熟悉的环境,不仅能有效降低生活难度,也让他们更加踏实安心。这种普遍倾向,无形之中也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一位社区成员“老了”之后,当社区构成有了更多“老年元素”,个体诉求势必有所改变,社区服务也当适时更新。而与更多硬件设施“适老化”改造相随的,是工作理念的“适老化”升级。比如,盘一盘辖区有多少老人,各处于什么年龄段,又有什么特点。谁面临吃饭难题,谁需要日间照料,谁等着居家保洁等等。在此基础上,无论送服务上门,还是落实责任到人,才能更有针对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7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但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这样那样的现实“堵点”“痛点”依然存在,仍亟待破解与疏通。具体到社区,不妨多从细节做起,双方沟通得多了,社区服务供给和老人需求错配的情况就能少一些,这其实也是对养老资源配置的优化。

九九重阳即将到来。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借鉴爱老助老的有益经验,持续提升“家门口养老”的品质和温度,托举起万千“夕阳红”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文/田闻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