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朱良启​:小岗村纪行
作家联盟 2023-09-02 19:00

作者|朱良启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有成百万的村庄,绝大部分村庄都是静处一隅,默默无闻,被城市的繁华所湮没。但总有一些村庄会因为历史、经济等原因或特殊的机遇而被载入史册。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国十大名村,例如华西村、南街村、滕头村、罗庄等,当然还有一个因为敢为天下先,在1978年12月冒杀头坐牢危险也要走农村土地承包单干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也正是小岗村的做法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一晃近45年过去,现在的小岗村如何了?带着浓厚的兴趣,今年假期我冒着酷暑,兴致勃勃来到这个载入国史、党史,中国共产党三任总书记都莅临考察的小村庄。大巴车从淮北入高速,经怀远、跨淮河大桥,过蚌埠,越临淮关,一路坦荡,高速公路两旁的庄稼在夏日的骄阳下青翠欲滴,长势茂盛。很快抵达小岗村。

我对凤阳和小岗村还是了解不少的。小岗村地处凤阳县小溪镇(当时叫梨园公社),属于江淮分水岭,水土贫瘠。凤阳很出名,但不是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里出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了皇帝也没能使这里富裕起来,到了近现代反而因贫穷多灾、逃荒要饭“闻名”省内外。我在小时候甚至会唱这个小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的花鼓很有名,可惜被用作讨饭的工具,而不被作为艺术欣赏。凤阳贫穷,梨园公社位于全县贫穷之首,而小岗村的贫穷又走在梨园公社前列。

我先参观的是“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友谊大道,西头是村部,东头就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亲笔题写馆名的“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管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等几部分,主展厅由“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展区,另有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展览内容以详实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大量的图片数字文字介绍向来者展现小岗村被迫自发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1956年,小岗村办起高级农业社,当年产粮16.5万斤,卖给国家4万多斤。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是小岗村合作化以来第一次也是以后23年中最后一次向国家做贡献。此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你斗我,我斗你,人心斗散了,土地斗荒了,粮食斗少了,社员斗穷了,集体斗空了。1960年全村由170多口人只剩下39人,1968年全村收粮2万斤,人均口粮105斤,人均年收入15元,吃了国家7个月的救济粮。1974年,小岗村19户人家,上面派来18位工作队员指导小岗村打倒资本主义。结果就是粮食产量更低,收入更少了。救济粮也不够吃的了,怎么办?便到处逃荒、要饭,小岗村人的日子难过啊!谁又想过这样的日子呢?人到急处欲思变,这才有了21位村民夜晚开会,冒着危险一起签下单干协议的事情,原件现存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这里是复印件和原件的照片。内容如下: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做)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我久久地站立在这份错字不少的协议前,心中涌起无限的感动和感慨,我们中国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啊,自己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为了保命,只想好好种地打粮,首先想到的是收获后给国家交够公粮,想到的是出了危险要保证别人的孩子活命。国民忠义如此,何愁没有未来?这些敢第一个吃螃蟹,勇为天下先的村民幸运遇到了真正懂农村农业的党的好干部,他们是省委书记万里,滁州地委书记王郁昭,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是他们顶着层层压力,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搞土地承包。使小岗村的“革命”得以顺利进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岗村这个全县最穷的“要饭村”,前十年每年粮食总产量都在二、三万斤左右,土地承包后的第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万斤,等于过去五年的总和,还有油料产量3.5万斤,是过去二十多年的总和,1979年人均收入400多元。这在当时是惊人的收入。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凤阳其他生产队纷纷仿效,继而推广到全国,但其他地区还是胆小谨慎许多,一边观望,一边慢慢推行政策,我所在的淮北地区直到1984年才真正完全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足足比小岗村晚了六年。可见在中国改革是多么艰难,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又是多么宝贵啊!就凭这一点,小岗村成为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继而带动整个中国全面改革,此举无愧名垂青史!

我接着参观的是沈浩事迹陈列馆,沈浩,出生在距离我家淮北不远的萧县圣泉乡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考入安徽省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关心同学,品学兼优,是全校唯一的省级三好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在省财政厅工作18年,任劳任怨,爱岗敬业。2004年,安徽省组织部选派沈浩到小岗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当时的背景是小岗村土地承包以后,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此后经济发展止步不前陷入停滞状态,人们称之为“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对于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而言,这样不行,所以从省里派已经是副处级干部的沈浩来争取带领小岗村继续前进,进一步富裕。沈浩到村后,首先沉下身子,转变自身角色,跑田头,走农家,和全村农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他集聚民智,召集村两委班子,“大包干”带头人共商小岗村发展大计,分析近年来小岗村落后原因,理清以后发展思路。最后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工业的“三步走”振兴小岗村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措施。沈浩还组织实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把组织建设、村民教育、文化教育落在实处。沈浩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能够凝聚民心,深得村民信任。

他全心全意为小岗村奉献一切,甚至能说服铁道部让京沪铁路禁行半小时,从而为小岗村修通一条致富路。他在小岗村工作六年,在家时间不足100天。他任职三年期满,本来可以回省城工作,但小岗村全体村民把鲜红的手印按在给安徽省委组织部的信上挽留了他。又一个三年期满,沈浩在小岗村任职六年,小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村容村貌靓丽整洁,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共引进项目13个,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六年;没有一位村民上访,是小岗村凝心聚力和谐共进的六年;小岗村人均收入5500元是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六年,也是小岗村民生改善最显著,得实惠最多的六年。小岗村人们又一次用带红手印的志愿书挽留他,让他留下做小岗村的致富带头人。但这一次,沈浩没能继续为小岗村工作,因为积劳成疾,他猝逝在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沈浩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将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百姓心头,小岗村百姓请求将沈浩葬在小岗村,他们说:“沈书记是为小岗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累倒的,我们一定要为他树碑立传,让子子孙孙都能记住他。”

2009年,沈浩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是: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走的匆忙,放不下村里乡亲,对不住家里亲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了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沈浩作为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身正气,勇于担当,心中有党有民,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全体党员的榜样。我们党的两任领袖这样评价他: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把学习沈浩先进事迹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作沈浩式好党员好干部。

我最后参观的是大包干的发源地——“当年农家”,这里是18户农民按红手印的原址,如今成为游人来到小岗村观光游览的红色景点之一。“当年农家”里面有数百间草房子,展示了当时农村常用的器具,如水缸、风车、草席、各种农具等等,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那个年代的生活,院内还有按下红手印的实景地。院落陈设与今日小岗的秀美新貌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引起游客心灵上的震撼。本来里面还有花鼓民歌展示的,可惜我来的有些晚,已经结束了,遗憾!

中午吃饭时,我选择了位于“当年农家”不远的“金昌食府”,饭店的主人便是当年亲自参加分田会议的成员之一严金昌老人,老人已经八十多岁,历经风雨沧桑,仍然精神矍铄。我快速吃好饭,趁老人有些闲暇,与老人交谈半小时左右,老人笑容满面,态度极是和蔼,虽然年龄大了,但思路清晰,极简要地向我介绍一些当年的情况,又谈了我们都熟悉的几位知名记者多年来对小岗村的报道经过。因为老人还要忙于工作,我和他合影留念后就告辞离去。

在回去的路上,我还沉浸在对小岗村之行的思索中,小岗村,我来过了,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一是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引导我们以后继续前进的力量;还有沈浩同志的所做所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合格的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党员,只要不忘记自己的誓言,不论处于何种地位,只要愿意沉下身心为人民工作,就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就能发光发热,这是我们以后学习的榜样啊!

再见,小岗村,我带着热情前来,带着满意而去。

作者简介:朱良启,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淮北七中。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先后有四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青年文摘》《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市场星报》《淮北文史》《淮北史志》《淮北日报》《淮北矿工报》《淮北广播电视报》《相城》《立根》《濉溪文艺》《烈山文化》等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近450篇,135万字。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