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观察|套路,套路,多是套路
李勤余
2023-09-01
+ 关注

今年的暑期档很热闹,接近百部新片上映,票房已超200亿元。继2019年之后,暑期档再度回到“百亿时代”。《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作品均获得了高关注度、高话题度和高票房,市场的复苏与繁荣态势令人欣喜。

但另一方面,整个暑期档又是“失语”的。无论是对人性、对科技,还是对社会、对时代,这些电影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避而不谈”。或是把公众早已熟知的事实投射到大银幕上,或是把人们早已明白的道理用影像方式重述一遍。迄今为止,它们中的任何一部都没有提供新鲜的观念和价值。

喧嚣和繁华之下,当我们多年后回望这个欣欣向荣的暑期档,或许会感到怅然若失——它们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高度依赖既有路径的“失语”电影

和国产电影的出彩与活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电影在这个暑期档的集体遇冷。6月30日上映的《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本是经典电影IP的续作,却几乎被中国观众集体“遗忘”。它的尴尬遭遇也成为如今进口大片所处环境的一种隐喻。

无论《碟中谍7》反复宣传阿汤哥驾驶摩托从悬崖一跃而下的惊险场面,还是《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引入承载大家童年回忆的“猛兽侠”,无疑都是想告诉观众:我们是有“诚意”,有“新意”的。可在影院揭下面纱后,观众很快便发现,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孤胆英雄拯救世界,正义终究战胜邪恶,以及打不完的子弹、死不了的主角……

不管是公路飙车、沙漠枪战,还是酷炫特效、壮观场景,这些曾经的卖点都不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剧情陈腐、人物扁平、审美疲劳,还想靠老套路留住观众的好莱坞电影,或许真到了该换换思路的时刻。

抱残守缺,死守着套路不放的还不只是好莱坞。《扫毒3:人在天涯》搬出了香港电影压箱底的“兄弟情义”“无间卧底”“正邪难辨”等数十年如一日的万能设定,把部分香港警匪片日落西山、暮气沉沉的现状展现得淋漓尽致。

《超能一家人》里则还是那些万年不变的低俗笑料、荒谬逻辑、无脑段子,再次印证了“开心麻花”近些年来的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热烈》的制作很用心,但在热血、励志的主题之外,整部电影的走向同样极为套路,很难给观众带来惊喜。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是集合了中西方动作片套路之大全的《巨齿鲨2:深渊》。就差把正反派的标签直接贴在脑门上的奇葩人物,依靠“熊孩子”的惹是生非来推进更奇葩的剧情,依靠环保精神和“爱”就能驯服深海巨兽的奇葩设定,使得该片的套路甚至比不上几十年前的《大白鲨》。真不知声称要学习怪兽电影拍摄手法的吴京老师,到底能从中学到什么?

事实证明,对缺乏创新表达、高度依赖既有路径的“失语”电影作品,今天的观众是不会买账的,即使挤进再好的档期,终究也只是徒劳。

“现实主义”外衣下的“机会主义”

暑期档电影中的相当一部分则将镜头对准了现实题材,这当然是个可喜的现象。但细究之下,却发现它们的创作路径或许有些“怪异”。

《我不是药神》至今仍被视作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标杆,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影像叙事,勇敢而深刻地揭示此前公众尚未注意到的社会议题。可当下的一些电影,似乎找到了另一条“捷径”——先从社交媒体中发现自带话题和流量的热点,然后在大银幕上实现“情景再现”。

比如,《八角笼中》的原型是因贫困生活环境而投身格斗的孩子,《消失的她》以泰国杀妻案为基底,强调两性话题、女性互助,《孤注一掷》则聚焦网络诈骗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题均在互联网发酵已久。对创作者而言,不仅可以“即插即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因为他们已经预先知道了主流观念的大致走向,并且在剧情中还进行了刻意的迎合——比如,《消失的她》就非常“聪明”地加入了“讨伐渣男”“恋爱脑不可取”“跨越阶层的爱情要不得”等元素。

 

这种创作路径看似“讨巧”,副作用却相当明显:逻辑难以自洽,主题也难以自圆其说。《八角笼中》主人公的思想转变到底从何而来,局面为何会迎来反转,影片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消失的她》从中段开始就基本失去了悬念,沦为“煽情+狗血”桥段的大集合——回过头来看,所谓精巧的布局其实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一点儿推敲。

同样,《孤注一掷》后半段的许多转折也来得生硬无比。比如,诈骗集团的小头目竟然会因为“恋爱脑”舍命搭救被骗来的美女,反诈警官竟然是靠插在车窗上的小广告获得了宝贵的线索,一位教二进制的老师灵光乍现般从主角发来的照片中就领悟到他要传递的求救信号……

这些情节之所以让观众感到突兀、不自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就已经根据所谓热点预设了剧情的走向,强行要求整部电影向既定的计划不断靠拢——《八角笼中》必然为孩子“牺牲”,《消失的她》必然严惩渣男,《孤注一掷》必然一举查获境外诈骗集团。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投机取巧的创作方式并非个例。《学爸》关注教育焦虑,《我经过风暴》关注家暴话题——它们都选择了“安全”,但也让创作的想象力严重受限。给热点话题添加一点佐料,然后转化为宣教纪录片式电影的“机会主义”倾向会不会成为国产影视创作的新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寻找“中国故事”的文化语境

暑期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封神第一部》和《芭比》。前者十年磨一剑,展现出打造“中国指环王”的野心;后者以梦幻乐园映射现实社会,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部电影其实也牵涉到同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封神第一部》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封神演义》,电影将较为复杂的中国神话体系简化为善与恶的斗争、少年英雄的成长经历,虽更为简单明了,却失去了几分传统文化的韵味。尤其是对殷寿的刻画,像极了麦克白——被弑君的罪恶笼罩,被无尽的猜忌折磨,被欲望驱使,又被恐惧驯服。费翔老师不甚标准的普通话,配上“弑父”“杀子”等主题,总给人一种全体中国演员参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既视感。

p2892518852.jpg

而在热议的女性话题之外,《芭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非常浓厚的本土文化色彩——无论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对《教父》的调侃,还是对美泰公司“芭比现象”的讨论。在好莱坞电影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芭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深入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灵感就不会枯竭,作品就不会“失语”。

回头来看,《封神第一部》在特效制作、演员表现、审美风格等诸方面都受到肯定的基础上,如果能更注重对本土文化的阐释,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封神演义》里反复强调的“天命”?就此而言,想要打造属于中国的史诗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问题从来就不在技术层面。

热热闹闹的暑期档终究会过去,我们关心的不应该只是漂亮的票房成绩或可观的上座人数,还有这些电影作品究竟能为广大观众留下些什么。

编辑/陈凯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