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涉洪区域经受住洪水考验,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新华社 2023-08-31 09:05

煎饼果子摊前排起了长队,包子店里香味扑鼻,街头巷尾人流络绎不绝……初秋的清晨,紧邻大清河的台头镇又热闹起来了。

望着眼前的一切,很难想象,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洪水大考。作为抗洪前线指挥部,天津静海区台头镇政府办公楼一楼内,沾满泥土的一双双雨靴,整齐码放的应急物资,记录着这场奋战的不易。

7月底以来,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作为京津冀地区洪水的主要“入海口”,天津承担着海河流域75%的洪水下泄任务。大清河、子牙河流经,防汛形势严峻,地处东淀蓄滞洪区的天津静海区台头镇,成为此次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

25小时完成2万余名群众转移,加固大堤20余公里,处理300多处险情……20多天来,党员干部官兵坚守抗洪一线,让这个地处静海区西北部的小镇经受住了泄洪考验,实现了大灾之下“零伤亡”。

如今,大清河水位持续下降,转移群众回到家园。洪水慢慢消退,老百姓的日子也逐渐回归正常……

“烟火气回来了”

见到郝旭时,她的生鲜店已经重新开张了。一踏进店里,一股鱼味扑面而来。她不停地在店面和库房间穿梭,忙得脚不沾地。

“咱这儿河多水多,家有喜事就喜欢吃点鲜味。洪水过去了,我回家一看,家里都没有进水,心里踏实了!”郝旭的小店,开在台头镇民生村热闹的主街一角,生意又慢慢红火起来。

郝旭说,民生村与相连的其他3个村子,都位于8月1日启用的东淀蓄滞洪区内,洪水来前,虽然村民们都被提前安全转移,但不少村民以为,村子将会被全部淹没。“当时想着,家和铺子指定都没了。”

最终,郝旭和全部乡亲的家都被保住了。不但保住了,而且没有一处民居过水,没有造成一名群众伤亡。

大清河围埝是台头镇的守护堤,要是洪水来临,这里是台头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清北四村”胜利村、和平村、民生村、建设村的拦洪堤。水情急迫之时,天津果断决策,加高加固大清河围埝与大清河北堤,形成守护台头镇4个村庄的“保卫圈”。

“这是项艰难的任务,心里怎么可能不担心?”这些天,连续驻守在一线的静海区水务局副局长薛刚回忆,当时“保卫圈”外的水位已经远远高于村庄,堤外的洪水倾泻而下,“保卫圈”在冲击下出现了多处渗漏点和管涌点。

“我们靠着人力夯、靠着技术堵、靠着日夜守,众志成城地护住了4个村子里百姓的房屋。”薛刚说。8月8日,洪峰来临,大堤无恙。

今年59岁的刘丽敏,是郝旭的邻居,听到有人来采访,她伸出手指在家门口比出“耶”,请记者为她留张照片。

“烟火气都回来了!”她笑着指着主街上一个个开张的店铺介绍了起来——“那家天津老味煎饼开了许多年了,生意很好!街角那3个流动摊,这两天每天都排大队呢……”顺着刘丽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满目都是人气和希望。

不仅仅是民生村。东淀蓄滞洪区启用后,在当地干部紧张有序疏导下,静海区台头镇、独流镇、王口镇等地26个村庄的群众被快速转移安置,他们有的住在临时安置点,有的投亲靠友,生活无法自理、长期卧床和患有重病的视情转移安置到医院或养老护理院。8月20日,3.7万余名转移安置人员终于返回了家园。

老乡见面隔着老远就开始问候,孩子们扎进了往日最爱吃的小店,村干部挨户走访询问需求……过去寻常的日子,如今被更加珍视,显得颇为温馨。

“我们做到了‘先保人再保村’,人民子弟兵、市区多个部门驰援,上万人日夜坚守,一起加固了堤坝,处理了321处渗漏、管涌的险情。耕地淹了可以修复补种,只有保住了百姓的家园和财产,才能让百姓安心和安居。”熬了数十个通宵、巡堤巡村晒得黢黑的台头镇党委书记蒋峣说。

台头镇抗洪中,人民子弟兵、党员干部群众冲在一线。这些人当中,有过家门而不入的村支书,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夫妻档”,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还有为“汛过堤无痕”梦想而坚守的“水利人”,从转移群众到堤坝加固,从昼夜巡查到抢堵管涌,他们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堤坝。

“回家真好”

“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欢迎回家”“我受灾,你受累,感恩子弟兵”……一条条红色的横幅,悬挂在台头镇的街道上。灾后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了新生活。

张宝其是台头镇南坝台村有名的羊倌。村民集体转移安置前,政府组织企业来收购当地养殖的畜禽,张宝其没舍得卖,在村委会帮助下把26头羊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转移那天,恰巧遇到了正在一线采访的记者。

时隔20多天后,记者再回访张老汉时,他正在羊圈里喂羊,老伴儿去镇上逛街了。“26头,一头没少,还更壮了!”张老汉满脸的笑意拉长了皱纹。

说罢,张老汉拉着记者,看村里给每家每户门口贴的“平安福字”。“我们一回家,就看到门上的白色封条被换成了红红的福字,心里可得劲了。”张老汉说着,又指着家里的大米、瓶装水等物资,说这也是政府挨家挨户送来的。

张老汉说,他计划把这批羊喂得再肥一点,卖出去后再买更多的小羊羔。

“回家真好。”他感叹。

这句话,是记者在走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范中凤是台头镇胜利村的村民,也是房屋最靠近大清河的居民之一。从她家出门左转不到10米,便是高高耸起的大堤,拦住了此次洪水的侵袭。

暴雨洪灾中的范中凤,经历了许多心理上的波折。8月1日,范中凤因查出甲状腺癌,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天津市区内的一家医院等待4天后的手术。“等着做手术的过程中,我收到了需要转移安置的消息,但却没办法回家带走任何东西。”

在对自己病情的焦虑和对家被冲垮的担忧中,范中凤不记得那几天是怎样熬过来的。一有时间,她就拿起手机不断了解水情,一遍遍地刷着短视频关注着抗洪的动态。

8月22日,已出院的范中凤被女儿送回了家。“打开家门,发现家里和我走的时候没两样。”范中凤哽咽着说,“有天邻居们说去欢送子弟兵,我出不了门,就在手机上看直播,边看边哭,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现在的家。”

“胜利”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人的付出。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台头镇成立由镇干部、村干部、网格员、党员组成的18支清村巡查队伍,搭建“人防+物防+技防”战汛体系。

一个个数据显示着当时的不易,走遍18个村庄的田间地头,敲门50余万户次,出动无人机30余次,劝返回流人员711人……转移安置点内,45名镇村干部积极投身一线,24小时轮班值守,发放物资、心理疏导、看病就医,用温馨服务诠释“人民至上”。

群众回家后,静海区又迅速行动起来,一边组织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志愿者走村入户听民意,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供水、供气、供电等问题,发放慰问物资并登记损失,一边为农田受灾的百姓谋求更多就业机会。

为了加快复产复工,8月25日,静海区在台头镇举办了专场招聘会,静海区人社局联合河北省相关单位组织津冀120家企业,为村民们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

“洪水在慢慢退去”

百姓生活重启之时,程国明却依旧在忙碌。见到他时,他正顶着烈日,站在静海区台头镇茁头排干和大清河交汇处,指挥着现场工作人员排水。他身后的大清河南堤上,数台排水设备正在轰鸣,农田中的积水被强排至大清河中。

“8月10日,位于大清河段上游的河北省文安县滩里镇滩里干渠东侧的堤防出现了决口,洪水倾泻而下,抵达了静海区境内。”程国明一边解释着积水的原因,一边指着不远处仍浸在水中的农田说,“台头镇和王口镇积水严重,共有5000多亩的耕地被洪水淹没。”

一道茁头排干西堤挡住了上游决口的洪水,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力量的奋力加固后,茁头排干西堤保住了十几个村子,那里有郝旭、刘丽敏、范中凤的家。

如今,作为天津市水利工程集团项目经理,程国明和同事们的任务从抢险转为排水。8月16日开始,静海区水务局专门组织了60人的专班,制定排水方案,并集结排水设备,让此处积水排向大清河,再从独流减河由工农兵防潮闸进入渤海。

这些天,63台抽水泵集中力量排水,农田水位已开始逐渐下降。

“我们现在昼夜不息地排水,就是想早日把水抽完,让农田能够尽快复耕。”程国明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洪水不影响今年的冬小麦种植。

回想起守在阻挡洪水、几经管涌的堤坝上20多个日夜,薛刚的神经仍旧无法放松下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来临,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的天津市,面临着严峻复杂的防汛抗洪形势。

水利部海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杨志刚就曾介绍,海河流域地跨京津冀鲁豫晋等多地,范围广阔且水系呈扇形,西高东低,西边的山脉支流众多是“扇面”,然后慢慢汇聚到“扇柄”入海,天津承担着洪水入海的“重任”。天津市水务局消息显示,截至8月29日18时,天津已累计承接上游洪水约38亿立方米。

天津应对洪峰过境,屡屡遇到堤坝渗漏、管涌等险情,在面对特大洪水的战斗中,各个地方、各个方面协同配合,与险情赛跑,保证了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科学高效有序。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薛刚说,目前大清河静海段的水位正在稳步下降,至30日16时大清河台头附近水位已经降至4.26米,而最高时这一数值是6.01米。虽然目前的水位已经比较安全,但水务局仍在持续进行巡查巡护。东淀蓄滞洪区内的水位也在缓慢下降中,但由于涉及28.5平方公里的淹没面积,预计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将水排完。

这些天,薛刚仍然守在台头镇一线,他的“战斗”仍在继续。“进入水务部门工作已经20多年,这是我遇到过最严重的一场洪水。看着洪水在我们的努力下渐渐退去,没有人员伤亡,我们还保住了百姓的房子,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薛刚说。

近期,天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审议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天津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进一步部署天津市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涉洪区域仍在积极行动,洪水过后的土地上,生活在回归,希望在升腾。

文/吴黎明 邵香云 白佳丽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