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互联网诊疗应将“AI自动生成处方”当红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15:48

日前,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拟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8月22日《北京青年报》)

该办法的很多规定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下称“细则”)中可找到相似内容。不同的是,办法对细则进行了细化。比如办法要求区级卫健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的人员进行监管,细致入微的规定赋予了监管极强的操作性。再如,办法在细则要求患者实名看病的基本上,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有言在先,可减少患者以不知情为由,持假病历或假冒他人看病。

在处方管理方面,办法同样作出了细致安排。比如规定医疗机构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开展药品配送的,相关协议、处方流转信息应当可追溯,并向北京市监管平台开放数据接口。此举不仅可以进一步确保处方的真实性,避免出现事后补方等现象,而且由于数据与监管平台相通,人工智能(AI)自动生成处方等行为,容易被智能监管所识破。

可以看出,互联网诊疗监管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确保医患双方身份和诊疗行为真实。尤其是,医生不仅要确保自身资质过硬,而且从接诊到开处方等,都得亲历亲为。用人工智能软件替代医生问诊、通过AI自动生成处方等,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互联网诊疗之所以特别忌讳人工智能产品,是因为互联网隔着屏幕,医患可能相隔千里,医生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患者极难觉察。此外,人工智能产品的效率极高,一款智能软件可以同时应对数名患者,或短时间内自动生存大量处方,医生十分省事,可以“躺平”大把赚钱,若不禁止这类做法,容易导致泛滥。然而,智能产品无法探知人类情感,以及固定的流程、千篇一律的处方等,将使诊疗失去个性化和人情味,也极易导致误诊和误治。

容易忽视的是,禁止AI自动生成处方等举措,对于患者同样是一种提醒。目前“AI医生”等智能产品在实体医疗机构大量出现,民众对这类产品的接受度渐增。然而,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切不可将实体医疗机构运用较好的智能医疗产品,简单照搬到互联网上。尤其要谨防部分患者即使明知互联网诊疗由人工智能提供,却不带一丝怀疑,盲目相信。

互联网诊疗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也明显提速,尤其需要防范两者不当结合带来的风险。互联网诊疗大幅提升了看病的便捷性,将来很可能成为民众看病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诊疗的健康发展,要将医疗安全风险放在首位,包括人工智能产品滥用在内的隐患要排除。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