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常被置于历史批判面?
北京晚报 2023-07-23 16:55

三国从来不缺作品。一般人读三国,易被《三国演义》带偏,脑海里总是坐着一位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读史的人则更在意历史真相,哪怕读者多么不喜欢早就被脸谱化的那些人物。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曹操常常被置于叙事的批判面。

《青梅煮酒:三国群星闪耀时》 吕航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著名媒体人、作家吕航的这本书,轻松幽默,叙事流畅,读来印象深刻。三国时最大的特色是三足鼎立,“三足”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了找到一块迅速壮大的跳板,刘备、孙坚、曹操都是各自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自己身份贴金。相较于刘备穿上了汉室后裔的黄金袈裟,孙坚从历史的故纸堆里翻出了个孙武后人的“足金”身价。不过,吕航指出,孙坚的这个“金身”,或许并非出于他的本意,更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涂脂抹粉。“据《宋书·符瑞志》《异苑》《富春孙氏宗谱》等书记载,军事才能卓越的孙坚,他的父亲只是老实本分的瓜农”,在那个看重出身的时代,“瓜农”身份似乎不太利于孙坚招揽天下英才。

扯虎皮做大旗,这是历史上常见的伎俩。秦末没什么背景的陈胜吴广起义,在鱼肚里安放了“大楚兴,陈胜王”帛书,让人半夜故意模仿狐狸声音“大楚兴,陈胜王”,营造“天意”之象。在那个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天意弄人”并不是一句戏言。

三强之中,曹操则要费事得多。上无祖坟冒青烟,只有忍气吞声,努力贴近民众唾弃但权力如日中天的宦官群体,这也让他落得个“赘阉遗丑”的骂名。从此,“腌臜不堪的出身,犹如伴随曹操一生的梦魇”。曹操当然懂得“洗白”的重要性,所以总是试图接近名士朋友圈,但无论他如何将热脸往名士们的冷屁股上贴,“然而在清流雅士云集的会客厅,根本没人搭理他。即便是二十年后,权倾朝野,名士们对曹操依旧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名士群体并非茶余饭后的等闲之辈。他们大都才高八斗,既不乏合纵连横的政治奇才,也不乏在战场上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级智囊。更主要的是,名士群体的清流形象,牢牢掌控着社会道德舆论阵地。刘备“三顾茅庐”,既是爱才的表现,也是向名士群体递交的一张态度诚恳的“入场券”。再往前,战国四公子中,仅孟尝君便有门客三千。

孟子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并不容易。名士饱读诗书,深谙社情民意。另一方面,名士之所以为名士,并非只有清高,纸上谈兵,浪得虚名,他们大都胸怀远大志向。除了战场洞观全局,许多名士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在百姓中有相当的影响力。曹操能够迅速壮大,并威震四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重振汉室之名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武帝纪》所载的“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名士荀彧、程昱此计无形中大大提升了曹操的政治“威望”,至少在道义上令其他各方哪怕势力再强大、再如何不满也有所顾忌。

本书中,吕航对名士群体倾注了大量笔墨。名士们虽然依附于各种势力,但他们往往有相对独立的判断,有自己的抱负。眼看曹操“贼心”膨胀,特别是名士孔融被他们曾尽心辅佐的曹丞相杀害之后,名士圈从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名士们以一种不合作的方式表达了对抗,具体包括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人。曹操杀孔融之举,也“让荆襄名门望族在内的所有名士胆寒”。失去名士群体的支持,虽然曹操羽翼已丰,位居三足之冠,但任何一座大厦的筑成,都离不开扎实的根基。当枭雄们自以为权倾一方,可以任由意志号令天下时,失去根基的他们,其实离大厦将倾只剩一步之遥。

三国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各方势力的汇聚往往取决于一个字,那就是“义”。曹操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所以会以“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而放走关羽。这一点为他的历史形象确实加了分,但与他过多的负面形象相比,这一点又不足以扭转他历史上的奸诈形象。

早年曹操每次吃了败仗,抱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单枪匹马,逃之夭夭。没有对比便没有伤害。同样是逃,同样是抛妻弃子,刘备反倒能收获赞誉,因为刘备是个好演员,即便是灰溜溜地逃,他也会“痛哭流涕,哀恸三军”,把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戏份演足,于是逃得光彩,逃得道义。至于刘备在对待关张等人时,更是极尽表演之能事。他跟关羽、张飞“寝则同床”,与赵云“同床眠卧”,和诸葛亮“情好日密”,对张松、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刘备的弘毅宽厚,并非只对亲信大将或机密谋士,而是已经达到普惠众生的高度”。

刘备孙权二人,在道义上也存在太多的瑕疵。“史书记载,刘备曾庄重许诺,只要刘璋放弃抵抗,一定‘礼其君而安其人’。”然而,“当刘备大军开进成都时,官方府库被抢掠一空,普通百姓家也不能幸免”“沃野千里的益州到手,仁义大旗残破不堪”。自感势力今非昔比后的孙权,对曾经想方设法笼络的“文武双全、战无不胜的东吴擎天柱陆逊”极尽羞辱之能事,“《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东吴的中流砥柱,就这样被孙权一脚踢碎”。

“三足”之中,曹操之所以最被历史诟病,原因还有众多。曹军除了砍杀对方士兵,“连百姓也不放过”。曹操随性杀人常令仆人心惊胆战,点滴叙事,终汇聚成曹操“尽失人心”的历史形象。当然,所有原因中,汉室“窃贼”污点可能最为耀眼。

(原标题:曹操为何常被置于历史批判面?)

文/禾刀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