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群青年志愿者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
中国青年报 2023-06-14 14:38

从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到最近收到总书记回信,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最大的感受是,“垃圾分类已经从1.0向2.0迈进,‘新时尚’逐渐成为市民的好习惯”。

5年来,雷国兴担任了嘉兴路街道3个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从“不愿分、不会分”到“主动分、智慧分”。如今她服务的瑞虹小区二期,9名有设计专业背景的青年志愿者,义务参与设计智慧垃圾厢房改造。“几个月后,一个集扫码投递、亲子洗手池、太阳能电池板、排风扇、精细分类投递区(指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分类——记者注)等低碳环保设计元素为一体的24小时智慧垃圾厢房将建成。”

错过投放时间,有居民会把湿垃圾冷冻在冰箱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后,作为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垃圾分类志愿者,1989年出生的华磊开始组织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画册、冰箱贴等,还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趣味竞赛、拾荒慢跑等,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参与度。

那时,小区每天有四五名志愿者值守在3个出入口的垃圾桶旁。华磊每天都要提前1.5小时上班或晚3.5小时下班参与志愿服务,戴着手套、握着火钳帮居民开袋检查分类。

从小生长在上海虹口区,华磊对虹口区的每条街道都非常熟悉。2014年来到瑞一小区以来,她也与小区里的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跟着居民一起把小区建设好,是我们的共识。”

瑞一小区作为拥有1716户4000余人的大型社区,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做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有一定困难。“将心比心的工作态度”是华磊的“秘诀”。

“一开始居民不会分,也不愿意分,觉得很麻烦,我们就对来扔垃圾的居民进行科普和劝解。大约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垃圾分类的风气逐渐形成,志愿者就逐步撤岗了,只留下一个管理员值守。”华磊说。

小区曾经在每层楼设置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湿垃圾桶是敞开式的。过了不久发现,“敞开式湿垃圾桶成了蚊蝇、蟑螂的‘天堂’,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而且无监督式垃圾投递执行效率不高,最后我们选择放弃这种方式。”华磊说,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回收过程,汇集了众多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智慧,比如垃圾桶的摆放数量和位置、便民洗手池的设计、垃圾回收车绕行路线等,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总结出来的。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可能给居民投递垃圾带来不便或影响环境整洁。

提起刚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的艰难阶段,雷国兴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感人瞬间”,这让她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

在嘉兴路街道飘鹰居民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她发动党员力量,由党支部认领项目,带领楼长、党员等到现场办公,从居民角度共商垃圾分类投放方案,平稳渡过“撤桶期”。为了巩固垃圾分类治理成效,党员还需到垃圾桶旁值守3个月。

那个时候,凯虹小区一名退休教师腿部骨折,但他拒绝了志愿者上门代扔垃圾的提议,把湿垃圾冷冻在冰箱,累积2-3天冰箱满了,再拄着拐杖下楼投放垃圾,坚持了3个月的时间。

雷国兴说:“他用实际行动支持我们的工作。后来很多居民也效仿这位老先生,只要错过投放时间,就把湿垃圾冷冻在冰箱,这已经成为凯虹的‘小时尚’。从我担任飘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凯虹小区几年间从来没有落地垃圾。”

2022年1月调任安丘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后,雷国兴通过调研发现,瑞二小区的高流转率导致了垃圾的高落地率。于是,她制作了“迎新手册”,收录了瑞二小区各类便民生活服务,包括停车信息、居委服务、社保中心、便民食堂点位、家庭医生申请方式等,“人到了新环境,都希望有人跟他主动对接。带他们实地走访,不仅能向新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等规则,还能帮助新居民更快熟悉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让‘迎新’也成为扩充社区志愿服务力量的载体。”

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

“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分类,到后面渐渐习惯分类,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雷国兴觉得,垃圾分类不是几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它一定是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主动的自觉行动。

“现在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更加高涨,建言献策要把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她说,有年轻人提出,把社区向零碳社区改造,把垃圾厢房升级为更智慧、智能的版本,包括光伏太阳能板、可回收物回收兑换积分、可回收物精细分类投递等,“不仅要‘高大上’,功能也要‘接地气’。”

“垃圾分类很重要,对上海来说,它其实是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缩影。”雷国兴说,该小区还通过周期性科普活动、废物利用DIY工坊、居民闲置物品再利用等活动,打造瑞二点位“一小区一品牌”。

科普互动翻牌答题、低碳知识大闯关、再生产品展示、闲置物品置换……日前,嘉兴路街道开展了“环瑞虹美好嘉园”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华磊也作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大家开启绿色低碳生活之旅。“绿色低碳生活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居民可以通过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等方法改变生活方式,让低碳环保成为生活新时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年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稳定在日均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日均两吨左右,生活垃圾“三增一减”趋于稳定。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社区治理新模式:抛议题、聚民意、引智慧

在雷国兴看来,垃圾分类只是撬动社区治理的一个支点。“我们希望通过垃圾分类的推进,让居民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居委会链接资源、搭舞台,真正唱戏的是居民。”

安丘居民区如今已经形成一个常态——“抛议题、聚民意、引智慧”。安丘居委会下辖瑞二和瑞四两个小区共2300余户居民,40岁以下居民占比超60%。雷国兴把这里的居民看作居委会的“智慧大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专业提供意见和贡献,各司其职,“我们不把志愿者限定在某一个方面,而是让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社区建设发挥作用。”

如今,安丘居委会已经成立了10余支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团队,包括设计师队、经济师队、律师队、文体队等。“这些志愿者都有专业背景,分别参与了小区篮球场改造、核酸亭改造、垃圾厢房改造、‘一米会客厅’搭建等项目,大家在广泛争取民意的基础上‘头脑风暴’,打磨修改方案,最终把小区设计的‘蓝图’变为‘实景图’。”

“邻里之间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都很珍视这个氛围,也想维护好共同的环境。”常琦拥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在瑞四小区居住10多年来,除了从普通居民的角度参与设计,他还推进自己相关课题的研究学以致用。

毕业于哈佛大学景观建筑系的居民季弘斐也曾参与小区多个项目的设计,他认为,外部的设计师可能并不清楚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在篮球场改造过程中,一开始请的外部设计师加重了灯光的设计,而没有充分考虑篮球场功能的实用性。“由我们自己来做的话,我们可以从居民的角度来考虑场地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地作出调整方案,也更容易实现居民的想法。”

他以垃圾厢房的改造举例说,强制性的垃圾分类要求可能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志愿者的设计语言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环境,就能让居民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做这件事。”季弘斐说。

除了社区低碳治理,城市治理也更有“人情味”。近期,关于“上海的垃圾桶在哪里”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市绿化市容局迅速开启新一轮道路废物箱布局优化调整,并发布最新版《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对辖区内部分区域道路废物箱进行优化调整,与市民出行路径、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

居民和居委会、市民和政府机构的“通力合作”,促进一件件项目落地,更激发了城市治理工作的活力。

“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将一直在路上。”雷国兴说。

文/王一迪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