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
南方日报 2023-06-05 07:41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在广东海洋大学(湛江)举行主题宣传现场活动,当日,《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3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2022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三份报告将正式发布。

广东将海洋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8万亿元,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广东立足全省海洋资源禀赋,以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

从2018年起,省政府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5亿元。通过专项实施等一系列措施,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5.7%,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技术驱动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开展研究及应用的交集,是信息技术服务于科学考察、勘探与探测监测、运输、渔业等海洋相关产业互动的产物。

相对陆地而言,海洋更加广袤而危险。在海事生产中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十分迫切且重要。

由广东几米星联通讯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北斗穿戴式终端可内置救生衣,可对作业船舶、海上作业人员进行作业轨迹追溯,在人员涉险时第一时间提供位置数据信息,便于相关部门组织施救。该项目开创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在海上(水面)防务、水上安全监控的先例,为海事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多一分保障。

北斗穿戴式终端的应用,是广东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突进的缩影。广东拥有电子信息制造加工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链完善,通信方面拥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并形成了产业化应用。珠三角是国内主要的海洋电子信息相关终端设备生产集散地,也是当前国内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早、市场化最好的地区。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中海洋电子信息专题重点支持国产自主可控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系统与网络,空基、天基、地基、海基,观测体系正日趋丰富和完善,着力打造智慧新蓝海。

向海而兴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将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作为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共识。

在阳江市阳西沙扒海域,三峡珠江发电有限公司率先建成并投运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三峡阳江沙扒2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实现规模引领。

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的优点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资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风速更高,风能资源更丰富,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年利用小时数更高。

近年来,广东通过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带动风电研发、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发展,促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初步形成了集海上风电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一体化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2022年,全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2%,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累计建成投产装机约791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26%,居全国第二;新增完成投资约2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1610亿元;项目年发电量约1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2.6%。2022年,全省风力发电量273.8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煤电煤炭消费约833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14万吨,是广东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

向海图强

海工装备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竞争的焦点领域。

在大连至烟台航线,一艘现代化的节能环保型客滚船“吉龙岛”号穿梭往返。该船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建造,不仅可以运送2800米长车道的车辆,船上还配备有360多间旅客舱室,可承载旅客超1300人。

广船国际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华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豪华客滚船交付纪录和在手订单世界第一、汽车运输船(PCTC)在手订单世界第一、半潜船交付数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

2022年6月20日,由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支持研发的我国首制甲醇双燃料动力绿色船舶在广船国际交付离厂。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成品油船首制船由广船国际自主研发建造,配备了世界领先的甲醇双燃料驱动系统,最高可减少75%的碳排放、15%的氮排放和99%的硫及颗粒物排放,将为全球减排贡献中国船舶力量。

作为毗邻南海的主要省份,广东的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借助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迅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产业辐射能力突出,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临海工业集群,其中珠三角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工作,推动效果显著。大型半潜式波浪能海上发电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无人快艇“天行一号”,“MT系列多用途饱和潜水支持船”等等,一大批国之利器“广东造”,标示着海工装备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耕海牧渔

海洋生物产业深挖资源禀赋

海洋生物产业,指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开发对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海洋生物功能材料、酶制剂和农用生物制剂等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和保健品、海洋药物等海洋生物商品的产业。

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和行业划分,海洋生物产业主要分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和海洋渔业及其加工产业三大核心产业。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生物分会秘书长周雪峰认为,广东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有着突出优势,不仅起步较早,省内还有众多研究机构、高校和高新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少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广东海洋生物产业形成了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两大产业集群。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中海洋生物专题支持和推动了生物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孵化形成了一大批海洋高端生物制品和药品,带动了广东海洋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南海的珊瑚岛礁及生态系统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海“宝藏”

天然气水合物向产业化迈进

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

我国南海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相当于陆上和近海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一半。南海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是解决广东能源高度对外依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广东能源结构。广东加快打造面向南海的服务保障基地,大力支持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发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实现全球首次在泥质粉砂储层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2020年,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次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向产业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在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的支持下,目前,广东在多功能钻探专用船船型研发、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与控制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经济型小采气树系统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拖曳式广域电磁与激电全息探测系统研究及应用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创新赋能

海洋公共服务加速“蓝色崛起”

海洋公共服务是为满足海洋开发、生产、流通和生活需要,以政府行政机关及各类涉海企事业等为主体,围绕海洋而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生产或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产品的服务产业。

广东海洋公共服务业可大体分为三类:基础性服务类、生产性服务类和消费性服务类。近年来,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公共服务业领域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基础性服务类、生产性服务类和消费性服务类海洋公共服务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海洋大数据平台、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等一大批海洋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广东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陈薇 黄叙浩 张普辉 冯建奎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