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夏津县水土保持闯新路,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澎湃新闻 2023-06-02 07:43

“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这首民谣是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曾经的历史写照。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夏津县采访黄泛区水土保持工作时发现,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水土相依、林田相融、水美树绿,夏津县通过抓水土保持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之路。

将水保工作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

黄泛区系黄河历次决口、泛滥、冲淤而成,盐碱、沙化土地较多,涉及5省110个县(市)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耕地720万公顷,人口8510万人。历史上,黄泛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耕植条件严重恶化、人民生活贫穷困苦。

夏津县位于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风沙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3%,占德州市风沙区面积近50%,为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夏津县副县长隋荣霞介绍说,夏津县十分重视水保工作,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1984年,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委员的夏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明确了水利、财政、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的职责分工;1989年,县级专门成立了正科级夏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镇村分别成立建设管护组织,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夏津县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资金投入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保障。隋荣霞说,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预算拿一块、经营主体出一块、社会资本投一块、受益群众集一块等形式,建立起了政府资金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保护项目投资1.88亿元。

夏津县还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设立了“夏津县平原风沙区农业清洁流域创新示范基地”。在开发式治理方面,他们以水土保持原理和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以防风、治沙、治水、用水为重点,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总结形成了以植物防护、蓄灌排水、治理开发、科学试验推广和预防监督综合治理五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开发模式,发挥了综合防护和开发利用的显著作用,编辑出版了《山东夏津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研究》专著。

以生态振兴促乡村全面振兴

夏津县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贯彻发展桑产业复合产业链的理念,以德百桑产业研究院和圣源科技为核心,开发酒、桑椹干、茶及桑黄等特色食品和保健品,打造集桑椹生物产业研发、制造、智能物流、产品展示、办公、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国家级桑椹产业园。

如今,经千百年的利用和选育,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产生多重价值,于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椹果之乡”成为夏津县亮丽的名片之一,桑产业则成为带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人闫登武自2008年选择种植桑树以来,家中4.5亩桑园,250多棵桑树,每棵树每年可为他增加收入200多元,年总收入50000多元。

“每年开春之后浇一轮水,小满时节即可采摘,在一个多月的采摘期内,平均每天可以摘数十斤的桑椹果。这些桑椹果经过收购商收购之后,借助现代物流业远销全国各地,市场效益良好。”闫登武说。

据苏留庄镇后屯村党支部书记田光波介绍,后屯村共有1444户、3144口人,人均1.5亩桑树。通过发展桑产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他表示,下一步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延伸桑椹加工产业链条,吸引周边更多群众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刁凡超 刘璐)

编辑/张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