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揭秘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来龙去脉、创作故事、鉴赏和评价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6 21:00

认知风格

正如前面所说,文艺复兴时人观画时从不懈怠,因为大家认为有识之士总应能够明辨画中真意。这一点常常体现为关注画家的技艺,前文已谈及此问题,这种关注与一定的经济条件、思维方式和推断能力都有关系。然而公开赏析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文字:文艺复兴时期的观者,必须通过遣词造句来描述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他们有时可以找到恰当的表述,有时是通过恰当的归类展示其赏析能力。无论哪种情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将概念与图像风格相匹配的自觉程度十分之高。

因此观画也相应有了文化层面上的要求,上文即据此而论,而这一点对于15世纪的观画非常重要。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有一批学养极高之人,虽然不是画家,但掌握了绘画领域相当丰富的知识,包括一整套衡量作品水准的术语和专业概念,会使用“触感”或“多样化图像”这些概念。15世纪也有这样一批饱学之士,但他们相对较少使用专业词汇,这很可能与当时社会上有关艺术的文字论述不多有关。那些与画家常交往的人中,有很多对诸如“缩短法”“每盎司两弗罗林的群青”“衣纹”等这些有关作品质量的表达十分熟稔,而他们又能将这些概念置于自己更广的知识背景之中。

像现在大多数人一样,这批15世纪的人真正的视觉观察训练、有意识地对“无论自然抑或人工”的事物形成复杂精确的视觉判断,不止在于观看画作,更多地源于其富足的生活和交际圈:

马之俊美,首在体阔身长。其躯体要与四肢比例相配(图18—图19)。马首宜纤长清瘦;马嘴宜饱满有形;鼻孔宽而外张;双眼不宜凸凹;耳小而尖立;颈要长,愈近头处愈纤细,颌骨精瘦,鬃毛疏且直。胸阔而圆厚;马股不是一味渐细,而应挺直匀称;臀短而平滑,腰部圆且厚,两肋及其他近似处同样厚实,髋部长且平,臀部长且宽 ……马应前身高于后身,与鹿的高低起伏相当。马首要高,颈之厚度应与胸部比例相协调。想要评判马之美者,需考量上述有关马的宽高比例内容。

但一般的视觉观察与有所偏重的视觉观察技巧之间存在差别,观赏艺术品时尤其如此。我们最能体察的并不是那些与其他人一样在婴幼儿时期习得的,而是正式有意识地习得之技巧,亦即后天教授的技巧。这里,能被言说的技巧也与之相关。一般来说,传习的技巧往往具有规则、分类,还有一套专业术语和详细标准。这些都是媒介,有了它们,技巧才得以传习。掌握一种较为先进且有价值的技巧带来的自信,还有用言语表述的可能——这两件事使这套技巧在诸如观画之类的具体场景下变得可以传习。

由此连带出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15世纪的认知风格。其实也就是15世纪画家的受众将这种知识应用到了复杂的视觉体验中,如观画。这倒不是说所有生活在15世纪的人皆是如此,而是专指艺术家十分在乎评论的群体,例如赞助人阶层。实际上,这里说的是更小一群人:从事交易又十分专业,或是某个团体的成员,或是个人,比如贵族和侍臣,抑或教廷中的高级神职人员。文艺复兴文化中如今我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与农民和城市贫民阶层,在其中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这可能令人沮丧,但又是无可回避的事实。然而,即便同属赞助人阶层,个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差异并不只限于个人之间,还存在于群体之间。比如某种职业会导致从业者在类似领域中观察格外敏锐。15世纪医学训练医师观察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医师也因此对绘画作品的比例格外关注和敏感。尽管画作观众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小群体,且各有各的观察技巧和习惯——甚至画家本身也是这种群体之一——但本书要谈的是一种更有普遍性和讨论价值的认知风格。生活在15世纪的人要处理日常琐事、去教堂做礼拜,还要有社交活动。正是在这些日常行为中,他们习得了辨析绘画作品的相关技巧。当然,人各有所长:有的擅于商业运作,有的精通宗教,有的更精于上流社交。但这些能力实际上人多多少少都有。而画家要迎合的,正是受众中这种普遍的观画方式。

总而言之:影响个人的视觉经验的思维工具多种多样,其中多数还与文化因素相关,由大的社会环境决定,影响其视觉体验。在这些变量中,人可以凭借既有分类来划分不同的视觉刺激,调动已有知识来处理视觉上的直接印象,面对所见之艺术品选择合适的反应。在观画时,观者需要运用已有的观察技巧。这些技巧往往并不专属于观画,而是他的交际圈中备受推崇的那些方法。画家对此会做出回应;作品受众的观赏能力其实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画家具备怎样独特的专业技能,他也是一个在社会网络中工作的人,也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观赏经验与习惯。

本书关注15世纪的认知模式,因为它与15世纪的图像风格相关。本章要通过实例,来解释15世纪人拥有的那些观画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和画作之间的关系。

(摘自《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第61—67页)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