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特制“科研背心”发回活动轨迹 2头放归江豚正寻找栖息地“安家”
武汉晚报 2023-04-28 11:36

4月25日上午,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和长江洪湖新螺段,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区的4头长江江豚“野放”进入长江后,大家很关注它们的后续情况。

4月27日,省林业局有关人士介绍,江豚放归长江后,研究人员持续观测,目前它们正在适应长江母亲河中的新环境,出水、觅食等行为比较稳定。

“科研背心”大约2个月后脱落

这4头江豚中,13岁的雄豚“放放”和5岁的雌豚“闺闺”,目前在石首的蛟子河口汊江水域暂养,待它们逐步适应长江水环境后,在合适时间释放入江。

另2头江豚,分别穿着一件“科研背心”直接进入长江干流。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为了实现对江豚更长时间的有效跟踪,研究人员为这2头江豚穿上了特制的“科研背心”。它其实是一个无线电信号发射器,主要用于观测它们的活动轨迹。

江豚在野外活动,各种状况很多,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夹在“背心”中的设备体积、电池容量就要加以控制,既节省电力、延长跟踪期,又降低对江豚行为的影响。

此外,江豚身体也要发育,不可能长时间穿戴“背心”。所以,大约2个月后,“背心”就会脱落。

在这个有效观测期内,研究人员尽可能搜寻它们的踪迹。2个月后,它们逐步熟悉江中环境,自然就会稳定下来,找到一处栖息地来“安家”了。

为了更好地监测它们的行踪,研究人员在江面布设了新型RPCD江豚实时声影像监测预警平台,相当于一套“江底直播”系统,用以采集江豚的信息,甚至是它们的声音和影像。

26日11时05分,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到,老湾基地向下游50多公里范围内,发现江豚17头次,最大群体6头。通过全尺度的监测,确认保护区集群的长江江豚都在适宜的栖息地,避开了繁忙的航运水域,显示放归的长江江豚可能适应了长江干流和复杂的水文环境。

江豚“野训”后变得更加聪明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流域7个淡水豚类保护区中保护河段最长的自然保护区。

2021年4月,研究人员从迁地保护基地向老湾故道迁入了2头长江江豚,首次实施了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适应性训练(形象理解为“野训”或“野化”)。

经历了持续两年的野化训练后,这2头江豚变得更加聪明,具有主动避开小型船舶、水下网具和水深较浅水域的能力。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它们能够在不同流速且鱼类较少的水域,找到食物、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文/金文兵 赵辉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