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打造为全域活态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8 08:57

围绕北京“三大起源”推进考古研究,营造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将“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打造成一流博物馆……4月27日下午,本市召开“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场,市文物局、市规自委等单位介绍了本市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果。

博物馆年服务观众超5000万人次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建都史。北青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达到215家。据介绍,北京现有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超过100家,全市平均每年举办展览600余项、活动逾千次,年服务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指出,遗产保护要坚持价值优先,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北京市文物局将继续围绕北京“三大起源”推进中华文明起源、城市之源、都城之源考古研究,并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了解和认同中华文明。

陈名杰谈到,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北京将聚力“一轴(北京中轴线)、一城(博物馆之城)、两园(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三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中心(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重点任务,带动老城整体保护,致力将北京城打造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开放全国首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近年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这对名城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周楠森谈到,北京创新体制机制,重新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新版“条例”施行以来,北京市陆续公布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48处)、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312处)、第一批和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文物188处、可移动文物2646件/套)、首批水利遗产名录(7处)、首批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名录(598处)、第七批北京老字号名录(17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

在核心区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方面,周楠森介绍,近年来本市完成皇史宬、贤良祠等文物内的住户腾退,有序推进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文物腾退工作;北海医院、东天意商场、积水潭医院新北楼完成降层;蒙藏学校旧址完成修缮,已作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对外开放。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预计年内开放

就“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任务,海淀区副区长冯燕谈到,要将“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打造成一流博物馆,该项目是北京市重点工程,也是示范区硬件设施建设的龙头项目,预计年底对外开放。“届时,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互融共通,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前沿发布、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冯燕说。

冯燕还介绍说,2022年11月,海淀区正式启动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及现状评估,本次调查扩大范围,将历史建筑、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纳入调查和统计范围,建立海淀区文物资源数据总目录,同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区级及以下文物开展文物本体、周边环境、三防四有、展示利用、保护工程等方面评估,为文物保护管理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真觉寺金刚宝座、贝家花园等170余处文物的实地调查,进度超过50%。

文物安全方面,冯燕介绍说,通过在大慧寺、广济桥、慈寿寺塔等40处价值高、基础弱、风险高的文物周边加装智能感知终端,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平台建设“文物大脑”,基于AI计算中心的文物防火、文物攀爬靠近、文物丢失位移算法,对监管文物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预警,确保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