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快应用不该成为青少年模式的法外之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15:39

近日,有家长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孩子在使用她的华为手机时,给“三国·一统天下”网络游戏充值1300多元,期间未进行实名验证。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游戏通过“快应用”等软件允许第三方账号身份以默认通过的方式登录游戏账号,可能会让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难以发挥作用。(4月24日《中国消费者报》)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本来应该严格禁止青少年过分沉湎于游戏、短视频等的青少年模式,却可以通过快应用平台被轻易突破。个别平台的这种“放水行为”既是对保护未成年人社会责任的怠于履行,也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刻意违反。监管部门理当积极作为,严肃查处类似行为,有效堵住漏洞。

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75亿。这些孩子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小网民。尤其是很多网络游戏的出现,让未成年人沉湎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很小孩成了网游控、手机控、直播控,甚至一些七八岁的小学生对手机、网络、电脑的熟练程度远超成年人。特别在节假日期间,一些父母无暇管护,以致于一些顽童身陷网游和直播不能自拔,甚至耗费巨资购买装备,重金打赏网络主播。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很难拒绝网游和直播的诱惑。就连一些成年人都热衷于网络游戏,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装备,更何况天性爱玩的青少年。其结果是,一些青少年接触网游后就可能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过度挥霍钱财,误入歧途,荒废学业。

对此,家长应尽到监护责任,对青少年多些关心和陪伴,而非将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任其沉湎其中,甚至将自己的手机开锁密码,支付密码等告知小孩,为其玩网络游戏提供便利。此外,平台也应该尽到相应的责任,构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模式,尽可能减少技术纰漏。

在吸纳用户、增加活跃度、提高业绩的压力下,一些平台在履行青少年防沉迷监管上常常态度暧昧。以报道提出的快应用为例,虽然工作人员提出的默认手机账号登录是为了给手机用户提供方便,账号和手机使用者应该是同一个人,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用家长账户默认登录游戏,其实是一种“例外”。

但恰恰在现实中,大多未成年人正是使用家长的账号作为“马甲”来登陆游戏平台并充值的,如果不考虑这一现实问题,以提高消费体验为幌子来回避该问题,显然将会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因为,未成年人基本上不会以自己身份注册网游账号,开通支付账户,任何一个贪玩的熊孩子都会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成年人账户,如果是隔代监护的情况下,此种情况更为严重。

《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注册。每日22时到次日8时,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做了原则性规定。

构建青少年模式是法律底线和红线,任何应用和平台都无权突破。在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的常识下,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理当成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责任人,将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等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堵住漏洞。进而构建难以破解的青少年模式,让贪玩的青少年不至于“因网废学”。

文/史奉楚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