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生态治理 | 北京地下水连年回升 880处泉水在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9 08:15

2023年4月,北京市水文总站成立60周年。在60年的进程中,从最初主要负责全市17个河道水文站的测验,到如今作为市水务局的技术支撑单位,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水文总站开辟了城市水文服务的新空间,2020年首次向社会公布《北京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2021年发布《北京市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2021版)》、2022年出炉北京泉水资源调查工作成果……一个个重磅发布、一条条精准数据,向社会传递着北京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的种种“铁证”。

去年10月,一份由北京市水文总站“出品”的有关北京泉水资源调查的报告,让之前“名不见经传”的泉水迎来了“高光”时刻。数据显示,全市1361个泉点中,有水在流泉点880个,在流比约为64.7%。

北京泉水水质总体优良

初春的上午,门头沟妙峰山向阳坡上的山杏花打着骨朵儿,山谷外不远处蜿蜒着的是永定河,因为正在启动补水,水流湍湍。就在一处山窝内,翠竹环抱中,一汪清泉汩汩往上涌着,陈家庄村的老支书陈小年弯腰鞠了一捧水喝,“真甜,小时候就是这味儿,小伙伴们夏天在这里用泉水冰西瓜、黄瓜吃,嘿,水也甜,瓜也甜,又甜又凉。”陈小年清楚记得,1982年永定河第一次断流,过了不久,这泉水就干了,没水了。“2019年以后这几年永定河补水,时隔近40年,这陈家庄泉水复活了,你看,我们外面种的竹子都死了,就这泉水周边长得好着呢,冬天都是绿的。”

离陈家庄泉不远的斜河涧村,斜河涧东水泉也在断流十余年后,在2021年7月复涌,在永定河畔可见泉水经地埋管穿越公路,颇有些声势地汇入永定河中。“当时复涌的时候,水量很大,一度都冲上了公路。所以,一部分村里营造了人工景观 ,余水还新铺了地埋管,引入永定河。”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陈天晓说。

WechatIMG17901.jpeg

陈家庄泉在永定河补水后“复活”

据其介绍,自永定河补水以来,门头沟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得比较大,就出现了很多泉水复涌的现象。据门头沟区初步统计,大约有近30眼泉水复涌。“像陈家庄泉的地质构造是奥陶纪,走向与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经过我们论证,确实属于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成果,复涌是持续补水后,地下水位回升的证明。” 陈天晓表示。

不仅门头沟,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怀柔、昌平等区也有不少泉水复涌。像昌平桃峪口水库上游约10公里处,巨石掩映的河道里,一汪清澈的山涧溪流汇聚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水面上,几星水草衬着清冽的流水,在略带寒气的初春里显得格外有生机。“少说也得有十多年没水了。这回好,一冬天了,也没见它干!”在附近村子住了几十年的李长发,连连惊叹。而从山溪向南驱车约30分钟,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秦城泉。秦城泉曾是附近居民生活、养殖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自上世纪70年代起,秦城泉水流量逐渐减少,90年代出现间歇性断流,2002年泉水完全干涸……而在2021年8月,两场大雨过后,秦城泉也奇迹般复苏,开始喷涌。一时间游客不断,争相前来探访这眼“跨越千年的泉”。在怀柔区,一度有36眼泉水复涌。

实际上,泉水又被称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复涌的泉水也折射出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副科长赵洪岩指出,2021年北京迎来丰水年,全市平均降雨量924毫米,81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部分干旱和季节性断流的河流恢复生机。“这引起了我们水务系统人员的极大关注,意识到做好地下水(泉水)资源调查工作将为泉水保护管理和恢复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去年年初,我们启动了全市泉水调查项目,主要针对分布在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10个区的泉水,查清泉水复涌、水量、水质、泉水的开发利用等情况。”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泉水水质总体优良;水温大于25℃的温泉主要有7处,“我们挑选了400个泉眼进行了水样的检测,将近90%的水能达到地下水质量III级水的标准。”赵洪岩说,泉水利用类型以生活、生态景观利用为主,生产利用为辅。从位置上看,山区的泉水相对较多,如怀柔、门头沟、密云等,有的泉眼数量达300多个。

地下水连年回升致泉水复涌

“我们还挑选了135个泉眼进行泉水动态监测,泉水的出涌量可达年将近7000万方左右,相比于之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这么多的泉水复涌,赵洪岩认为,这是地下水连年回升的必然结果。他指出,首先得益于“天帮忙”。北京近年来降水条件相对稳定,特别是2021年的“超长汛期”降雨颇丰,为北京市地下水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努力’。”赵洪岩介绍说,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成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为地下水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平谷、怀柔等应急水源地逐渐恢复“热备份”,地下水水位开始拔节而升。

与此同时,在多类外来水的支援下,北京完成了永定河、潮白河等多条流域的生态补水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砂石坑、蓄滞洪区、河道水网回补地下水,推进河流沿线地下水水位回升、储备能力提高。

此外,北京市近年来还通过严控地下水开采、强化重点领域节水、做好水源置换等方式,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对地下水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南水进京的第二年,北京就开启了大规模自备井置换和地下水源地压采减采工作。2019年,《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印发,重点推进“控、管、节、调、换、补”治理任务,地下水有了进一步回升的底气。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64米。根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4月3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29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37米,地下水储量增加1.9亿立方米。 “目前北京市平原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仍处于近年来同期最高水位。”赵洪岩说。

2021年12月28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39米;2022年3月14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30米;2023年4月3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29米。这三组数据,让赵洪岩感到很踏实,“北京的地下水位,稳了!”

北京将启动泉水流量自动监测

随着多处泉眼复涌,地下水这个“隐形”的水资源得以被人看见。在赵洪岩看来,泉水的生态价值以及给农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让泉水的复涌更为“值钱”。他举例说,房山区长沟镇南甘池村附近有一个甘池泉群,村子所在的位置盛产水稻,那里的村民也将泉水用作农业灌溉用水。用泉水灌溉的长沟御塘稻和海淀京西稻、顺义清水稻一样闻名遐迩,每年还没到丰收季,就被抢订一空。而门头沟的西落坡村同样用泉水浇灌的京白梨也远近闻名。“更多的是泉眼附近的村民开发生态旅游,经营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那么,对于泉眼的管理会仅限于泉水调查吗?当然不会。赵洪岩表示,目前正在此次泉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北京市泉水名录,并绘制全市和分区的泉水分布图。同时,还要推进建立重点泉域监测站网、探索建立泉水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泉水管理长效机制。

“泉水的溢出也是地下水排出的一个重要的量。这个量以前只是通过简单的调查来得到,随着泉水复涌的增加,我们会选取10个泉眼进行流量的全年自动监测,这样对于泉水的流量就有了更精确的把握,也可以看到地下水回补的效果,成为水量调度、配备重要的参考。”赵洪岩透露,自动监测平台将选取大泉、重要泉、流量比较大的泉进行监测,“出水量大、水质好、适合做长期水流量观测点的泉是我们考虑的对象,我们已经对具备这些基本条件的泉水摸清了底数,现场也进行了踏勘,会从中优先选择10个,像平谷区黄草洼泉,位于村落里,周边环境比较好,适合在现场设置监测设施。总体来看,相较于河湖,泉水的流量小、过水断面也小,所以符合泉水监测条件的设备仪器、断面的选取我们都要精心设计。”

同时,北青报记者也了解到,各区也开始在泉水保护上动起了脑筋。像门头沟区就开始推动“百泉复涌”工作,陈天晓介绍说,2022年普查最新数据,门头沟在账234眼泉水,在流泉是106个,接下来启动泉脉补给区的地质水文工作,确保“无水复涌,水少提量,有水长流”。结合控制压采、水质提升、市民亲水、乡村振兴、母亲河保护等工作,制定泉水保护图册规范等标准化工作。“今年会在潭柘寺的龙潭泉、王平镇西落坡村的马致远泉先行试点,前者主要是结合5A景区的打造,针对其文化意义,与千年古寺相结合;后者跟乡村振兴相结合,‘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故居就在西落坡村,其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在说泉水,我们将对整体环境进行提升,留住更多的游客,将泉水打造成京西的名片。同时,年底前建立起泉水的监测平台,确保泉水安全的前提下,再让游人来喝。明年,还会结合流域、镇域全面铺开,争取给泉水周边的村民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持续保持生态水源涵养成果。”

现场

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健康指示物种频现身

高体鳑鲏、彩石鳑鲏、中华青鳉鱼、中华沙鳅、泥鳅、麦穗鱼……“在北京市水文总站8层办公楼内的走廊一角,一个长约1.2米、高约1.7米的鱼缸常常引人驻足。缸中水草茂密,20多种小鱼穿梭其间,缸底还铺设了底沙和鹅卵石。“鱼、水草、底沙、鹅卵石,包括水中的虾、螺、贝、蝌蚪、蜻蜓幼虫等都来自北京本地的真实水域。”市水文总站副主任黄振芳介绍,这些不是普通的观赏鱼,而是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团队在每年的水生态监测工作中采到的活体鱼。

“每采到一种新的鱼型,我们就会放到鱼缸里。你看,这种五彩斑斓的鱼俗称五彩鱼,学名叫鳑鲏鱼,是水生态健康与否的风向标。”黄振芳指着鱼缸中一群小鱼说,“这种鱼对水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只在水质良好、溶氧充足、生境条件完善、水生态指标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现在北运河、运潮减河、凉水河等河道都看见了五彩鱼,五彩鱼已经成为本市水域的广布种,说明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黄振芳说,北京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野生鱼类有85种,目前市水文总站生态调查团队已经观测到活体的达61种,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72%,表明本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势头良好。

市水文总站副主任武佃卫介绍,该站自2009年起开展水生态监测,水生态监测站点已经由22个增至166个,评价水体由48个增至148个,涵盖全市五大水系主要水体和第一、二批湿地名录中的全部湿地。“通过对河湖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等水生态要素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情况,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是河湖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推进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佃卫说。

实际上,从2020年首次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2019年)》起,北京市水文总站已经连续三年对北京的水生态健康交出答卷。“尽管我们监测的站点和评价的水体都在增加,但从水体的健康综合指数来看,健康水体的比例由73%提升到最高为85.8%。同时,包括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物种数均有所上升,显示出北京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日趋丰富。”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评价科科长刘波表示,2022年的《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经过审核手续后就会向社会公示。

同时,2021年,市水文总站还对外发布了《北京市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2021版)》名录。名录中选取宽鳍鱲、中华青鳉、马口鱼、翘嘴红鲌、鳑鲏(俗称五彩鱼)、中华新米虾为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当有这些物种且可长期健康存活时,可初步判断该水体处于健康等级。

“我们在2021年水生态监测过程中发现,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频繁现身,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数量也大大增加。”刘波介绍,在水库型水体、永定河水系及潮白河水系上游山区河段、拒马河中健康等级指示物种中分布最为丰富。城市平原河段及健康湖泊水体中,“五彩鱼”分布最为广泛,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马口鱼、宽鳍鱲也变为“常客”。“这表明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成效,水生生物体现出‘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刘波说。

60年北京水文大事记

    ◎ 1963年4月

    北京市水文总站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市17个河道水文站的测验工作。

    ◎ 1978年起

    开展地下水位人工监测工作。

    ◎ 1999年开始

    进行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井建设,截至2022年底,地下水位专用自动监测井达到952眼,形成“布局合理、专井专用、自动监测、实时评价”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

    ◎ 2009年

    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开展水生态监测,截至2022年,水生态监测站点由22个增至166个,评价水体由17个增至148个,涵盖全市五大流域、主要河流、水库、湖泊和全部湿地,动态实现全覆盖。

    ◎ 2018年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北京部分)项目建设,可对重要水源地和生态补水影响区地下水动态进行实时分析,用实际数据反映补水“效益”。

    ◎ 2019年

    建立了平原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用于模拟生态补水、水源地开采等场景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 2020年

    首次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制定了《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两个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北京市常见水生动植物图册》。

    ◎ 2021年

    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2021版)》名录。

    ◎ 2022年

    北京市泉水资源调查工作成果出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