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小伙7年骑行7万公里 今年将挑战“骑行天花板” 希望运动改变命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6 19:24

37岁的脑瘫小伙李明计划在2023年5月17日从四川成都骑行到拉萨,完成骑行者的天花板这一挑战。此前他曾经完成从北京到漠河2613公里的骑行。

4月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房山见到这位脑瘫骑行者。他认为,骑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希望成为残疾人的榜样,“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两岁时被确诊脑瘫 他注定与众不同

李明是家中独子,来自黑龙江佳木斯市。1986年,他的妈妈在生产时遭遇难产,情况危急。父亲面临着医生“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催问,他都不愿放弃。

李明的妈妈接受采访时回忆:“情急之下,医生用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三天他也不哭,有人说是傻子,我们当时很心疼。”

李明说,他在两岁之前不会像正常孩子一样爬行,也不会坐。19个月的时候,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身体,最终这个家中独子被确诊为脑瘫。父母是下岗工人,只能一边做生意一边带他四处求医。

6岁时李明已经有了记忆,他记得当时走起路来一溜歪斜的样子,别人一碰就摔倒,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表述不清。同龄的小朋友常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有人喊着他是“瘸子”“傻子”。

8岁时李明上小学,身体残疾并未让他觉得自己与班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反而尝试融入小伙伴之中。并非劳动委员的他,每天早早赶到学校参加劳动。从小学到初中甚至职业高中,他经常成为关注的焦点,但从不把别人的不解放在心上。

四处就医导致家里负担很重,母亲则选择在学习上对他严加看管。妈妈如果认为作业写得不好,就会坚持让他重写。脑瘫造成李明双手不受控制地发抖,别人花半个小时写完的作业,他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写字速度跟不上,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初中毕业之后,李明读了佳木斯一所职业高中,读计算机专业。李明认为,计算机是未来每个人必备的技能。但是这一专业无法为他带来工作岗位,毕业之后他只能和家人一起做生意。

“我向往独立,不愿当长不大的孩子”

“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我向往独立,不愿当长不大的孩子。”李明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不希望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到外面看世界,最终在2006年7月18日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刚开始他应聘了在西红门附近一个保安员的工作。刚干了三天,就因为吃饭时手抖,被其他员工投诉,而不得不离开。

无奈之下,李明找到在北京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三舅,帮着送货、卸货。李明对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特别感兴趣,总想了解这里的大街小巷,记住每一条胡同。跟着干了两个月后,李明得知北京对货车的通行路段和时间有一些限制,有的时候不得不使用其他车辆转运,于是就提出愿意为舅舅、舅妈运送那些五环内的货物。“你只要为我买一个三轮车,就能省下转运的费用。”他告诉舅妈。学习了三天后,他终于掌握了骑车技巧,可以上路送货。

2006年9月,李明的父母将佳木斯的生意关掉,决定一起来到北京和儿子团聚。来到北京半年,李明凭着自己对各个路段的熟悉,劝说妈妈买了一辆小面包车,帮人运货。当时车辆导航还未普及,李明就用记忆力帮着妈妈指路,没想到很是成功,他成为家里的“人工导航”,从来不走冤枉路。

2011年10月8日,李明还是找到了一家愿意聘用他的外企——做葡萄酒的送货工作。在此期间,遇到一名喜欢骑车的同事,对方花费10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从20公里外骑车上下班,让李明很是羡慕。于是,他瞒着家人偷偷地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因为在佳木斯帮着家里人送货时他有骑车的经验,所以已经轻车熟路。租住地在西红门,工作地在建国门外,他先是趁着夜里短距离练习了几次,越骑越远,最终开始了骑车上下班生涯。骑得兴起,他还故意往相反方向绕路,就为了有更多时间享受骑行乐趣并锻炼自己。

“我爱上了骑车。”他说,其实很多时候自己的腿部因为骑行时间过久而疼痛难忍,但他不敢声张,担心父母阻止。有一次,李明骑车走在路上,一辆轿车司机因为边开车边打电话而不小心将李明撞出10多米,车辆被轧坏。

和很多人在车祸后索要应得的赔偿不同,李明只是要求赔偿一辆自行车,他所担心的是,父母会出于安全考虑,不再让他继续骑车。

500公里环青海湖骑行 他坚持骑完每一段距离

从此之后,李明对自行车骑行越来越痴迷,辐射的距离越来越远。平谷、怀柔、密云、门头沟……只要有假期等时间,他很快就一溜烟地骑着自行车消失在同事的视野里。

“平谷的四座楼景区附近有很多上山路段,我就专门在这样的地方锻炼。”李明认为,人生需要不断尝试和挑战,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潜力。

2012年5月,李明因为身体不适需要经常吃药,一名同事的话语让他受到了触动。同事认为每顿需要吃掉30多片药的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深受刺激的李明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尽量不再吃药。“哪怕身体疼痛或者感冒发烧我也忍着。”他说,骑行这项运动肯定能改变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从此,他真的开始扔掉各种药片,并规划“每年100圈奥园”的骑行计划,晚上从四惠至鸟巢绕圈来回50公里,每三天一圈,将这一计划当作“家庭作业”。另外,他还坚持每月一次的妙峰山骑行。

手里的20万张图片,记录了他的骑行过程和点位。记忆力超强的他,能指着每一张图片讲上一段故事。

2014年7月2日,从青海西宁启程,他开始了一场12人环青海湖骑行活动。这一趟超过500公里的8天骑行中,哪怕在最艰难的路段,他也坚持骑过去,而不是像部分队员那样下车推行,有队员称呼他为“骑不死的李明”。

回来之后,李明有了一个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包括父母在内,没有人再怀疑李明的骑行能力,转而开始支持他的骑行。李明认为骑行能够改变命运,他不用再像其他脑瘫病人那样需要亲属照顾,转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5年3月14日开始,李明参加了北京一场200公里骑行挑战赛,并以12小时01分完成。“比赛中的大村路段,是一个急转弯,脑海一片空白,差点冲下悬崖。”李明说,他最终将自行车转了过来,吓出一身冷汗。

随后,2015年4月11日和5月9日,他还参加了另外两场骑行比赛,均成功完赛。

今年将挑战骑行者的天花板 他想成为残疾人的榜样

李明完成了越来越多的比赛,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有一次,他在送货路上遇到一群“手摇中国”的骑行者,参与者都是残疾选手。经过联系,他自告奋勇要求成为“手摇中国”骑行活动的志愿服务者,在2019年5月22日至7月8日,跟着选手有了一次北京-漠河的2617公里骑行经历。

从2012年算起,至2019年底,在疫情之前,他在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7万公里(数据为当事人统计)骑行。

李明正在规划下一个目标。2023年5月17日,他和两个骑友一起,将挑战从成都至拉萨2400公里的骑行。“这是骑行者的天花板,还面临着高原反应等挑战,注定将是我的人生重要经历。”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正在北京房山一处山脚下进行日常训练。“我想成为残疾人的榜样,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实习生 杨欣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朱葳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十分危险!低头1秒钟=盲骑7米远 你还在分心骑行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28
法治日报:自由骑行不可越过守法这条“安全线”
法治日报 2024-10-27
8岁就能上路?上海不少亲子骑行团忽视年龄门槛 骑行低龄化 安全隐患如何规避
解放日报 2024-09-30
骑行“圈”:又是流量“昙花一现”?
解放日报 2024-09-18
巴黎残奥会| “四朝元老”再创辉煌 为中国军团打响开门红
澎湃新闻客户端 2024-08-30
“青少年骑行热”乱象调查:儿童骑行上路 车比人大隐患重重
法治日报 2024-08-29
“青少年骑行热”乱象调查:儿童骑行上路,车比人大隐患重重
法治日报 2024-08-29
家长注意!会骑不等于能骑 暑期孩子骑行事故风险上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