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在广州进入临床应用
广州日报 2023-04-05 09:35

没有心跳也能活着?是的!

目前,左心辅助装置(LVAD)又被大家称为“人工心脏”,已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手段。近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联合开展了最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为一名57岁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陈叔(化名)带来了生的希望。据悉,这也是最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在广东投入临床应用后,顺利出院的第一位患者。

如今,在陈叔的胸腔内,离心力取代了搏动,转速替代了脉搏,虽然他再也感受不到心跳,但血液带着左心室的使命从心泵重新出发,让他能够继续生命之旅。

心脏病十余年难治愈,“人工心脏”带来曙光

来自广西的陈叔今年57岁,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已经有十余年。他10年前感冒后出现活动后气促,伴胸闷、呼吸困难、咳嗽,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10年来,陈叔的病情反反复复,当地医生告诉他这种疾病难以治愈。

据家人回忆,陈叔在十多年前刚诊断心脏病时,尚能勉强爬两层楼;没过几年,连走几步路都会气喘吁吁。后来为了稳定病情,在当地医生的帮助下置入了永久起搏器,却未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最近3个月,他连床都下不了。见到父亲这样的情况,家人心急如焚。在一筹莫展之际,家人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晓慎副院长。

经过详细问诊和病情分析后,张晓慎解释,陈叔的扩张型心肌病已经处于终末期,心衰已经难以控制,而且已经危及生命——检查结果显示,陈叔的心脏非常脆弱,左心室的射血分数是9%,而正常值是50%-70%;另外,他的血压也非常低,已经达到休克血压。

想要活下去,就要尽快接受心脏移植。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全世界约8000万心衰患者中,每年有约5%会发展成终末期心衰,但他们中只有约5000人能够等来合适的心脏供体,而更多的人会在等待中死去。

对于陈叔来说,要想更快地解决问题,那就是更换 “人工心脏”来延续生命。

植入“人工心脏”后,患者可以走来走去了

什么是“人工心脏”?它是如何挽救心衰病人的生命的?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出现的严重症状,而大多数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当心衰进入终末期后,单纯依赖药物和心率控制器械难以逆转病程进展,心脏移植作为终末期心衰公知的治疗手段,因受限于供体来源等因素,无法惠及大众。目前,左心辅助装置(LVAD)又被大众称为“人工心脏”,已成为终末期心衰的标准化治疗手段。

张晓慎介绍,“人工心脏”其实是一种左心辅助机械装置,它可以替代心脏泵血的功能,可以帮助心脏将富氧血液输送到全身,替代心脏工作。起初是为了一些危重的心脏术后患者短时间维持生命,使心脏获得短暂休息而发明的。但它体积硕大,难以随身携带。“人虽然可以靠它维持生命,但是整个泵都是在体外,活动时只能用一个小车装上系统推着走,生活质量很差,而且使用寿命很短。”张晓慎解释。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心脏”经历了三代更迭,如今长期植入式左心辅助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一些无法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其效果甚至可以媲美于心脏移植。此次张晓慎专家团队准备使用的最新一代左心辅助装置,使用了磁悬浮技术,可以将体积缩小到乒乓球大小,重量与一部手机相差无几,安置在人体的胸腔内,患者只需携带一个装着电池的小挎包,可以散步、慢跑甚至跳广场舞。

陈叔很快住进了心脏血管外科的病房,手术前的评估和治疗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3月1日,张晓慎团队为患者开展了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人工心脏”在患者体内成功启动并运行,手术获得成功!

手术结束后,战场转移至心外重症监护室,在整个团队的紧密合作下,陈叔逐步脱离了危险,成功转至普通病房,开始在家人们的陪伴下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的生活。

“目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良好,病情稳定,现在已经可以背上电池背包走来走去了。在这段时间,他和他的家人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训,包括学会娴熟更换电池和充电之后,已经康复出院了。”张晓慎说。

据悉,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一部分患者选择长期使用,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等待心脏供体;小部分患者的心脏在得到充分休息后,他们自己的左心室还可能恢复工作能力,到时他们可以选择摘下心泵,回归正常生活;而对一些病情严重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人工心脏”就是“目的地”疗法,它会陪伴患者走到生命的终点。

文/张青梅 刘桦楠 张灿城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