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如何实现“一流城市,一流大学”的双向奔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0 16:25

四所北京“双一流”高校将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区,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这四所高校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据媒体报道,四校要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四所疏解高校的学生将可以相互选课、教师跨校任教、多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四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也要共建共享,还会有很多跨学校的社团,让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思维充分交流。

“一流大学,一流城市”。四所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搬迁到雄安办学,这对于雄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雄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为这四所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

当然,舆论也有疑虑,这四所北京高校搬迁到雄安办学,没有了北京这一“区位优势”,会不会影响到招生以及招聘优秀人才?怎么解决搬迁之后的学校教师管理与服务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针对学校的搬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探索创新科研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校办学资源。

近年来,我国一些在地级市办学的本科院校,纷纷搬迁到省份城市办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区位优势”,认为在省份城市办学,有利于招生、招聘人才,以及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这和我国高校办学,过于依赖财政拨款有关,即高校办学者一直称的“跑部钱进”,要花很多时间申请政府项目、经费,搞好和上级部门的关系。另外,我国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区域与城市,也是重要的选择因素,普遍认为,到大城市、发达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和社会教育资源。

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有不少就办在小镇上。之所以在小镇上能办出一流大学,是因为学校建有完善的全球募款系统,学校获得办学经费,不受地域影响。更重要的是,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给学生创造全身心搞学问的教育与学术环境。拿动手能力培养来说,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通过课程论文、独立设计实验、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动手能力,而不是只有通过寻求校外实习机会来进行培养。

这四所大学要利用搬迁的契机,拓宽学校的办学资源。雄安城市建设,给高校拓宽办学资源,加强学科建设,都提供了其他城市所无法拥有的机会。据报道,四所大学在办好各自学科基础上,还要共同建设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学科群,支持疏解高校与河北的、雄安的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还要与相关央企合作组建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其关键在于,高校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现代学校与现代科研研所、现代现代企业的合作。

高校办学有三重功能,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重功能的合理关系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开展一流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我国一些高校在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时却存在偏差,如“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地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这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这四所大学组团搬迁到雄安,推进学校资源充分共享,实施跨校选课,联合培养研究生,这种“进一校享有4校资源”的育人方式,有助于提高学校招生的吸引力,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搬迁,能否顺利推进、获得成功,取决于教师、学生对搬迁的认同,与对新搬迁校园的归属感。这需要在搬迁过程中广泛听取师生意见,解决师生面临的现实难题,切实做到“以师生为本”,在搬迁过程中,展现大学精神。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