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规划师“责任”环节在哪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1 17:03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责任规划师正在为京城的每一点变化注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他们以新版北京城市总规为根本遵循,扎根基层,走入千家万户聆听百姓声音。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研究设计思路、把关改造方案,为城市更新把脉,这群“城市绣娘”正从细微处着手,为城市刷新颜值,挖掘文化底蕴,为老旧小区增添便利,用渐变式的提质升级增进福祉、凝聚人心。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熊文:

为何三次使用“拒签权”?

熊文,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从2018年起,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首批责任规划师,并开始介入到大栅栏街道的街区更新当中。在熊文的记忆中,三次“拒绝签字权”的使用让他对规划师的责任认知深化了不少。

厂甸11号院共有205户居民。最初的设计方案是预留停放120辆自行车的空间,熊文坚定地投了否定票。因为他和团队成员摸底调查发现,该区域自行车位不能少于户均一辆,“核心区有特殊性,大栅栏地区又是北京唯一一个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区,骑车需求很强。”熊文解释道。在他的坚持下,最终方案设置了立体存车设施,同时还预留了停车空间,“这是刚需,很庆幸当时没有签字,否则小区居民就没地儿停自行车了。”

在公共空间的划定上,最初的方案是分为5个小开间,用于活动、理发等功能。熊文同样投了反对票——他手里握有经过8轮调查征集而来的1400条居民意见,“这种碎片化的房间,很多居民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最终,在熊文的建议下,5个开间只留出一间用于独立的老年餐厅,其余设计成一个大开间,中间隔以活动幕墙。一旦有大型活动,打开幕墙就可容纳近200人。

熊文第三次拒绝签字,是在公共空间散步道和操场的设计上。在他的坚持下,原方案被否定,改为用回收的废旧轮胎做了沥青垫层,同时,通过反复征集民意,选定了5个颜色铺就波浪形的慢行塑胶步道。“当时选取5个颜色是取意社区团结、和谐,同时暗合了奥运五色,最后成为冬奥会北京城市形象采访推荐点位。”熊文还强调,院子里原来的葡萄藤、老树以及凉亭框架被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为大家留住“乡愁”。

对厂甸11号院项目的介入,熊文最自豪的就是替老百姓把住了底线。“既没有缺东西也没有过度设计,又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规划师的签字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熊文说。

通州区01组团责任规划师侯晓蕾:

有生活味儿的设计、离不开尊重和引导

专注于北京的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带领央美建筑学院第17工作室的成员们已经钻研了8年。如今,她正为通州区01组团和东城区天坛街道担任责任规划师,负责社区小微空间改造。在她看来,作为责任规划师,任何有“生活味儿”的微更新,一是要“尊重”居民的想法,二是要用专业知识“引导”居民。

在通州区通运街道的BOBO自由城社区,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微更新项目于2021年3月亮相。400平方米的地面上,画满了跳房子、小脚丫、扭扭乐等彩绘图案,还有立定跳远线、羽毛球场地线……这些色彩斑斓的线条、色块,全是设计师带领家长、孩子一同绘制的。

调研发现,一些社区缺乏孩子们玩耍交流的空间。去年以来,侯晓蕾和团队一直在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切入做社区小微空间改造。这种尝试,首先得尊重居民需求。“以上述项目为例,第一步,召开‘儿童友好工作坊’,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做成提案各抒己见,票选出大家都认同的方案;第二步,召开‘设计工坊’,设计师将孩子们的想法画成设计图纸并优化;第三步,邀请大家在广场上亲手绘制游戏区。”侯晓蕾说,只有居民全过程参与,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且能充分利用并悉心维护,保证项目可持续。

责任规划师还要善于引导居民意见。前期有居民提出想在广场上加个滑梯,但侯晓蕾从专业角度引导居民,“首先,滑梯造价较高;其次,‘儿童友好’不同于‘儿童游乐’,前者关注孩子在公共空间里能否互相交流,综合考虑公共空间整体利用,如果装了滑梯,老人就没法来此跳舞了。”通过一番引导,大家就很容易接受。

在侯晓蕾看来,设计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公共空间改造既要为居民着想,又要循循善诱、符合审美和实际,“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如此,真正的艺术要为生活而做。”

朝阳区奥运村街道责任规划师江曼:

“我们是手持设计工具的社会工作者”

来自愿景集团的责任规划师江曼,平日里更喜欢被居民们称为“手持设计工具的社会工作者”。2019年6月,江曼正式签约成为奥运村街道责任规划师,并参与到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在江曼看来,设计方案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因此她经常和街道、社区干部一起入户调研,或是参与居民议事会。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有限,在江曼看来,改造方案应是从民需集中程度、迫切程度、基础权益保障等多维度权衡。同时,改造方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与居民深入沟通,充分考虑其改造效果、社区治理的长效性。

“没能真正立足百姓需求,没有真正解决民生痛点,这样的设计方案我不会签字。”江曼回忆,在奥运村街道一个小区改造方案中,设计方曾将不宽阔的宅间绿地设置为儿童活动场地,虽满足了部分居民需求,噪声却影响了临近底层居民。原来,前期设计方只跟社区、物业做了沟通,没有真正听取居民意见,便进行了“想当然”的设计。对此,江曼在责任规划师意见中明确要求他们追加民意调研工作,修改设计方案。

“钱要用到刀刃上。”江曼说,愿景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持有方,比任何人都能理解钱来之不易,因此更看重开源和节流。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主要依靠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支持,财政负担重,“节流”很有必要。为此,愿景集团内部下发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限制使用产品的通知”,明确避免使用石材、真石漆等昂贵材料,禁用进口和维护费用昂贵的植物等。

在“开源”方面,愿景集团通过对闲置资源的改造与运营,综合打捆算账,将自投资金变为可能。例如,在奥运村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江曼的责师团队提出“责师引领,整体统筹”改造思路,通过“小区围墙”内外资源联动,一方面引入便民业态补短板;一方面依托外部资源的“焕活”运营,实现社会资本参与的“微利可持续”。

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责任规划师张晨:

“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每一步都要负好责”

实地调研、征集民意、设计改造方案、控制预算、协调工期……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责任规划师、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张晨,从2019年起就和团队成员共同专注于太阳宫地区小微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张晨介绍,从最初的申报环节到改造方案完成,每一步都需要责任规划师签字确认,“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每一步都要负好责。”

在芍药居南里三区一侧,一个名为“太阳粒子能量场”的1400平方米城市公共休闲微空间将于2022年春天亮相,目前调研、设计工作均已完成。“以前这里仅有成人健身器材,改造后,这块场地中央将变成儿童活动区域,设有跷跷板、秋千、摇椅、攀爬架等,并铺设了310平方米的软性地坪,周围设有座椅,便于家长在照看孩子的同时放松休憩。”张晨指着崭新的设计图纸介绍,场地的西北角将被打造成为社区文化角,设置风雨连廊,结合读报台、漂流书屋等功能,便于居民下棋、聊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这儿找到适合的小空间。”

这样的空间设计需要大量的前期调研。张晨和团队多次采用“全时段驻场观察法”进行调研,即从早晨7点至晚上10点全天候蹲点观察。“孩子们在成人健身器材上攀爬,有安全隐患,改造势在必行。”张晨透露,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开展公众与儿童创意征集等活动,了解居民个性化需求。“比如,一位三年级小学生提出,希望家长可以坐着休息时看到自己在场地里玩耍。我们在设计时充分吸纳。另外,由小朋友设计出的logo,经过设计师加工,将摆放在场地入口处。”

张晨介绍,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是基本原则,为此设计经常几易其稿,“芍药居南里三区设计稿就改了三四次,最多的一次设计稿反复修改了10次之多,就是为了让居民满意。”

朝阳区南磨房地区首席责任规划师惠晓曦:

确保规划变实践、蓝图变现实

为进一步满足老、中、青、幼不同类型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创新提出了“五宜”(宜居、宜养、宜游、宜乐、宜业)社区建设创想。在这一过程中,南磨房地区首席责任规划师惠晓曦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地区办事处制定了相关指标体系,使“五宜”社区的理念真正转化为规划实践,为下一步开展改造更新奠定了基础。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责任规划师的专业性密不可分。惠晓曦长期关注居住区更新,曾花费5年时间撰写专著,系统梳理北京老旧小区的现状问题,研究改造更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金蝉南里小区活力空间再造计划启动,成为“五宜”社区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惠晓曦介绍,该回迁小区缺乏居民活动场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团队为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方案,集中从“宜养”“宜乐”两方面推动小区整体改善。

惠晓曦“相中”了金蝉南里社区12号楼和13号楼之间一片约800平方米、近乎荒废的边角绿地,“对标‘宜乐’指标,我们提议改造成社区花园,供居民活动交往使用。”随后,责任规划师团队联合社区、物业共同对场地进行了调研,确定了改造的初步构思。

为提升游览效果,惠晓曦对参观路线进行了优化,设计成马蹄形环路;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邀请社区内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参与,共同为墙面增添了几笔活泼可爱的符号……历经近两个月的改造施工,2021年夏天,“乐谷花田”社区花园展现在居民眼前,油菜花错落有致地栽种在这片小微空间中,12号楼北侧的闲置空间打造成“蝉鸣乐园”儿童活动场地,8号楼地下空间改造成“欢乐蝉鸣”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并实现了居民议事的初步尝试。

“作为一名首席责任规划师,我需要参与调研咨询、规划设计、项目孵化、资金估算、项目实施与后续维护计划等一揽子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环节提出专业意见,引导并推动项目实施,确保蓝图变现实。”惠晓曦说。

城市副中心责任规划师李晓楠:

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把控

清华同衡副中心分院规划师李晓楠已有15年工作经验。在成为城市副中心责任规划师后,李晓楠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需要对项目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把控,还需要全程和居民保持密切联系,将居民需求和意见融入方案。和居民一起发现问题,明确项目主体、资金来源、实施单位等,都需要全情投入。”

作为责任规划师,李晓楠的工作内容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拓展。“设计阶段,传统的方式就是设计师自己做,现在要带着居民一起去设计,将大家的意愿通过专业能力固化下来。施工阶段,居民同样要全程介入。”李晓楠参与的天赐良缘小区改造,邀请了社区居民一起铺石子、种花、剪水草,“项目完成后需要长期维护,责任规划师要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将环境维持下去。”

在于家务乡东垡村新芽项目中,李晓楠根据地区老人较多的情况,在文化展示墙设计中用砖及木雕组成福字纹和寿字纹,增加“长寿福禄”文化元素,让地区敬老孝老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同时,结合小区儿童较多的特点,增加了软性地胶、高低坡道、秋千、攀爬台架等,让小区真正实现“儿童友好”。

李晓楠说,责任规划师每个阶段都需要和居民保持密切沟通,和居民打成一片也提升了责任规划师的使命感,“我感觉自己像居民的家人,对项目更能全身心投入。比如,我们的新芽项目,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设计方案像一粒种子,大家一起注入心血,助其成长发芽。”

城市副中心从规划到建设都坚持高标准。规划师需要在具体项目中落实相应的指标,让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到“副中心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与辖区结对,将群众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也正因为如此,副中心招募责任规划师的要求较高。李晓楠介绍,他们的团队成员都是业务骨干,项目审查人员都具备5年到10年工作经验,技术水平较高。“经常说打通最后一公里,责任规划师要将规划落实到老百姓身边一米,要对居民负责,责任更大了。”李晓楠说。

(刊发于2022年01月05日《北京青年报》09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泽伟 解丽 蒋若静 刘婧 武文娟 王斌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