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让互联网诊疗行稳致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7 16:00

据央广网消息,记者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截至2023年1月4日,入驻“粤健通”微信小程序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医院达160家,互联网诊疗服务持续扩容提质升级。

早在上月中旬,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即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包括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处方,并鼓励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中。

当下,互联网诊疗按经营主体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类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开设的线上诊疗服务;另一类是一些医疗、乃至综合性平台设立的网上问诊服务。而同传统的线下就医相比,互联网诊疗的特点乃至优势显而易见。一是避免了奔波劳顿和交叉感染风险;二是不受门诊时间限制,随时且及时;三是与医生交流的时间既定,可以按预先设想完成互动,不用担心等数小时,看两分钟;四是又想起来或是诊后出现新问题,还随时可以追问,尽管追问的不是同一个医生。此外,就问诊价格而言,互联网诊疗总体水平与线下就诊差不多,但如在社会平台问诊,是百分百自费的。

但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诊疗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不能在现场依据病情进行检查和诊断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有些医疗机构的网上诊疗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即使是一些号称开设互联网诊疗的著名三甲医院,很多时候也显示没有出诊医生。而更多情况下,诊疗只针对年内曾经到该院有过线下诊疗的患者。如果患者线下挂不上号,想到一个以前没有去过的医院或科室线上诊疗,也同样难以如愿。

有些综合性平台的网上问诊,虽然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医生,但提出用药建议后,没有第三方机构送药,患者还要想办法去找药买药,有的药可能无处可买。此外,有些网诊形式只能输入文字、无法语音对话,既影响了互动的效率和效果,也给老年患者带来很大不便;有些“名医”响应时间过长,病人只能长时间等待;有的医生接诊后看到问题不太好答,临时以不方便为由退诊。

互联网诊疗本是适应信息化发展、方便民众就医的有益实践。而面对新冠病毒带来的压力、挑战和不确定性,更应大力和加快发展互联网诊疗,使其行稳致远。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和行业规范。鼓励乃至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逐步使其成为线下诊疗的有益和有效补充。而对非医疗机构、特别是社会性综合性平台的网上问诊,则既要规范更要鼓励。一方面要加强对出诊医生的资质审核把关,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鼓励知名平台平台开展网诊服务,鼓励更多优秀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网上诊疗服务。

要完善优化问诊、开方、送药的全流程。各大医院应降低问诊的门槛,取消曾在本院有过就诊经历才能问诊的限制。尽管网上互动对病情判断、把握有一定局限,但这可以通过改进问诊形式、完善问诊制度加以弥补。而社会性网诊平台,则应通过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建立开方、购药和送药制度。无论患者与医生相隔多远,患者都可以尽快收到来自本地药房和快递公司送到的用药,实现线上线下一个样。

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支持,丰富网上就诊的形式。目前的网上问诊,大都可以上传包括处方、症断书在内的图片。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首先实现语音互动,使老年患者不受打字困难的困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问诊可视化,使医生和患者可以“面对面”。而有些病症、如皮肤科疾病,通过视频问诊完全可以得出诊断结论。

要制定鼓励和奖励政策,使更多优秀医生投身互联网诊疗。目前,有些平台按照医生所属的医院等级来确定出诊费,这或许不太科学和公平,且不利于优秀医生扎根基层。可以考虑将不同医生挂专家号的原则作为依据和参照。可以逐步建立患者的信息反馈渠道,对医生诊疗时的态度、效果、质量进行反馈,对诊疗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不负责任或失信人员,也应有所记录并做出适当处理。

文/潘璠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