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源、扩容收治能力,朝阳医院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28 09:04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诊患者持续增加。为应对就诊高峰,该院统筹组织全院急危重症救治资源,通过建立综合救治病区、重症病区,建立亚ICU单元,开设呼吸疾病诊疗专区门诊,畅通医院-医联体间的转诊,开展互联网医院“新冠感染在线问诊”等一系列措施,扩容整体收治能力,尽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症患者。

急诊增加诊室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12月27日下午,朝阳医院急诊科分诊台前,就诊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队候诊。

“近两周,急诊医学科持续高位运行,每日急诊内科患者增至450至550人次,以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的危重症患者为主,24小时进入急诊的救护车高达75至90车次。平时,我们的接诊量仅为100余人。”朝阳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张玉华介绍,急诊严格执行分级诊疗,经接诊医护评估后,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开展相应治疗,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会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排队候诊,“目前,医院的抢救室有16张固定床位,每日留下来的抢救患者有60人左右,急诊资源正在高位运转。急诊按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开展诊治,优先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部分患者就诊时有可能面临长时间的等待,希望患者予以理解。”

为加快急诊资源周转,整个急诊科被分为分诊区、就诊区和抢救区。“针对急诊科转运床吃紧的问题,22日,朝阳区卫健委紧急协调的3张转运床、20张折叠床已经投入使用。同时,院内紧急协调为常营东院区购置的10张转运床也已送至院本部使用。 ”张玉华说,该院进一步加强急诊科医护力量,“目前,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均坚守在岗位上,医院也从各专科抽调有经验的内科医生支援急诊,保证每天的内科诊室从3个增加到6个,尽量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

开设15个综合救治病区收治重症患者

“12月26日,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共接诊患者1763人,比平时的接诊量高出数倍。15日至26日,急诊抢救留观共1042人次,18日至26日,发热病房住院共63人次,总计收治患者1632人次。”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急诊医学科主任郭树彬介绍,为了应对就诊高峰,该院成立工作专班,每日调度急诊和发热门诊的重症患者收治情况,12月15日起,依托呼吸、急诊、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神经等专科优势,组建综合救治病区,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诊压力;通过整合床位资源、重症监护病房改造、重症理论和实操培训等加强重症资源储备,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截至26日,该院共开设了15个综合救治病区,开放538张床位,其中危重症监护床位69张,综合救治病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27人。

“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和发热门诊的筛查,重症的患者在医院急诊抢救区和发热门诊感染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生命体征平稳后,对不同情况的患者会有不同的处置。”郭树彬说,危重症患者转入医院重症监护病区;重症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续医疗救治的,转到院内的新冠重症综合救治病区;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医疗照护,比如氧疗、输液等转到医联体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对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回家静养的,直接出院。“通过这些出口,不断地腾出更多的发热感染病区和急诊抢救室等医疗资源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郭树彬提示,新冠患者出现以下情形时,可能预示病情加重:患者年龄大于70岁;血氧小于等于93%;呼吸困难即呼吸频率超过30次;血压高于或低于基础血压30%。“这些情形为新冠重症预警指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明确预警标准,重点保护脆弱人群,早期识别重症,争取尽可能第一时间干预。如果同时出现,需要及时前往二、三级医院就诊。”

在线问诊服务量较往常增长4倍

朝阳医院不断升级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功能,市民可按需“云就诊”。该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韦力介绍,该院于12月12日开通“新冠感染在线问诊”服务,患者通过可预约在线问诊,实现与医生线上无障碍沟通。为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该院组织呼吸科、胸外科、中医科、肿瘤科、产科、生殖中心6个科室为患者提供线上诊疗服务。“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症状、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问诊科室和医生,我们还会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出诊量,保障医疗服务供给。”韦力说,该院还进一步加大药品供应,同时支持药品快递到家。

2022年,朝阳医院已完成2.2万人次的互联网咨询和问诊,超过20%的患者完成了2次以上的复诊,“新冠门诊”上线后,单日在线问诊服务量较往常增长4倍。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