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鞍子河片区:打给野生大熊猫的“视频电话”通了
成都商报 2022-12-06 13:07

12月4日18:57,在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鞍子河片区,位于海拔2870米的智能红外相机传回了夜幕雪景下的大熊猫实时视频和图片——雪后草地晶莹剔透,一只大熊猫出现了,它不紧不慢,一摇一摆从镜头前走过,通过镜头还能看到它背上星星点点的雪花。“这是实时拍摄的画面!”通过智能红外相机的镜头看到大熊猫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的工作人员们激动不已。

智能红外相机

数据实时无线传输、待机更长

“实时”二字,来之不易。

“以往我们看到的野生大熊猫照片,往往都是几个月前拍摄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目前红外线相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监测,但是存在电池续航时间有限,野外监测数据始终存在无法实时获取的问题。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主要以高山峡谷的原始森林为主,信息的采集获取主要依靠人工巡护。“虽然近年来已大量布设各类红外设备辅助巡护工作,但红外影像、照片等仍然需要定期前往其所在点位取回,往往在数月后,才能得以见到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

该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因为在野生动物图像数据无线网络的建立和数据传输方面,现有技术主要依赖于在森林中广泛修建大型通信网络基站,通过3G和4G移动通讯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但修建大型通信网络基站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同时,通讯成本昂贵且很难满足在商业网络未覆盖区域的需要。

为攻克回传技术瓶颈,及时获取野生动物信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进行多方试点尝试,研发新型智能红外相机。

参与智能红外相机研发的陈鹏博士向记者介绍:“此次试点安装的红外相机,不仅通过远程自组网和传输技术,实现了野外红外相机影像数据实时无线传输的预期目标,还引入太阳能补充供电和电源管理技术解决了相机长期待机电能不足问题,并运用嵌入式技术实现了相机低功耗拍摄与目标检测。”

首批投用50台

“安装相机后不久,就有了动静”

今年11月28日,这批最新研发的智能红外相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进行了野外落地。据了解,此次安装的红外相机共50台,引入智能红外相机自组网技术,这也是此项研发成果的首次落地使用。

“除了大熊猫以外,相机还拍摄到了羚牛等野生动物。”陈鹏说,安装红外相机后不久,就有了动静。11月30日,首批具备远程无线传输的智能红外相机就成功传回了第一批野生动物数据。

记者从拍摄的画面看到,雪后满山银装素裹,树木上的雾凇晶莹剔透,呈现出一幅透明清丽的美景。在这样的景致中,野生动物们也开启了“赏雪景”模式。一只四川羚牛的“大头照”出现在画面中,它的头和鼻子上都落着洁白的雪花,眼睛直视前方,凝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在“赏雪”间隙,它还不时转过头来,用鼻子拱镜头,似乎在与镜头后的人“实时互动”。

“通过智能红外相机,让我们得以第一时间领略到,海拔2800米的大熊猫栖息地初雪后,羚牛、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身姿。”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次红外相机组网和影像数据远程无线传输,为经济、准确、及时的物种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加快智慧监测体系完善,推动监测巡护智慧化建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彭惊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